边坡锚索框架施工组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20 XXXXXXXXXX 1 第 1 章 编制说明 编制依据 XXXXXXXXXXXX 高边坡加固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依据有: 1.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 XXXXXXXXXXXX 高边坡加固工程 ” 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以及由建设单位提供的“ XXXXXXXXXXXX 高边 坡加固工程 ” 施工图设计报告; 2. 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地质条件和 府谷县 地区气候特征;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B50/502920xx); 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 021920xx) ; 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xx);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xx); 7. 《混凝土 结构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92); 8.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0283); 9. 《钢筋焊接及 验收规范》( JGJ1884) ; 10. 《建 设 工程质量 验收统一 标准》 ( GB5030020xx); 1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xx); 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 4620xx) ; 13.《建筑施工高出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 8091); 14. 《 XXXXXXXXXXXX 高边坡加固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5. 现场踏勘掌握的有关资料及本项目部对现场周围环境的调查资料 ; 16. 我 院 施工过的类似工程所积累的施工经验和具有的技术、机械设备及经济能力等。 编制原则 (1)响应和遵守合同文件中的安全、质量、工期、环保、文明施工等的规定及铁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合同协议条款等内容。 (2)突出重点和关键工序,合理安排各工序间的衔接。 (3)质量创优、安全无事故,确保质量第一,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健康安全。 (4)坚持专业化作业与综合管理相结合。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的优势,综合管理,合理调配,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的安排各项施工程序,运用网络施工管理技 XXXXXXXXXX 2 术,组织连续、均衡、紧凑有序地施工。 (5)提高专业化施工水平,建设砼搅拌站,该路基及附属所有砼均由 5搅拌站统一供应,确保工程质量。 (6)加强过程监控,实现快速施工。 (7)文明施工,重视环境保护,珍惜土地,合理利用,严格执行 GB/T240011996 环境管理体系和 GB/T2800120xx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控制目标 安全目标 无施工行车险以上事故;无因工死亡事故;无火灾事故;无交通责任事故。 年重伤员伤频率控制在 %以下;年轻伤员伤频率控制在 %以下。 工程质量目标 本工程质量目标达到合格标准。 工程工期目标 我们将完全响应招标文件的精神,在业 主下达开工令后 98 日历天完成全部工程量。 工程文明施工目标 确保施工文明、标化工地,争创一流文明工地。 XXXXXXXXXX 3 第 2 章 工程概况 基本概况 本工程位于陕西省 XXXXXXXXXX。 XXXXXX 高边坡加固工程由高度不等的高陡挖方边坡、自然斜坡及冲沟组成。 该分项工程在 D2 区。 锚索框架在刷方减重后的第二、三级边坡设置 Ⅱ 、 Ⅲ 型锚索框架进行加固。 Ⅱ 、 Ⅲ 型锚索框架均由三条横梁、三条竖梁及一条顶梁组成, 每根竖梁均设三孔锚索,竖梁横向间距。 框架横、竖梁截面尺寸均为 ,基础埋深 ,竖梁高 ,横梁长 m,采用 C30 混凝土现场浇筑。 同一断面锚索自下而上长度分别为 、 、 、 、 ,锚索钻孔直径Φ 130mm,倾角 25186。 ,锚固段长度 12m,由 8Φ 高强度、低松弛的 1860 级钢绞线组成,锚索端部设置框架。 锚索单孔设计拉力 880kN,锁定拉力 616kN。 锚索孔注浆采用 1: 1 水泥砂浆,水灰比 ~,砂浆强度不小于 30MPa。 地形地貌 厂区原始地貌主要为黄土低山丘陵,地形较破碎,地面起伏较大,最大高差约 75m,地形总体上呈东高西低之势,冲沟较为发育,冲沟沟壁一般可见基岩出露,岸坡陡立,沟底有少量崩塌体分布。 厂区内梁、峁顶部及山坡上均被黄土覆盖,地面大部分为荒山,少部分开辟为耕地。 填方区域近东西走向的自然冲沟发育。 地层岩性 从钻探资料及原始地形图看,表层黄土覆盖层较薄,厚 3~ 6m,其下为中厚层强风化褐红色砂质泥岩和强~中风化褐黄色粉质砂岩。 从补充钻探的资料看:坡脚一带填土厚度5~ 10m,其次为 5~ 8m的黄土层,下伏褐红色强风化砂质泥岩,层厚 5~ 6m,褐黄色强、中风化砂岩,层厚 4~ 6m;坡顶填土覆盖较 厚,厚度一般在 13~ 25m 之间,其次,为 3~10m 的黄土覆盖层,下伏褐红色强风化砂质泥岩,层厚 5~ 6m,褐黄色强、中风化砂岩,层厚 4~ 6m。 水文地质条件 厂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型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西 XXXXXXXXXX 4 侧低洼处排泄。 本次勘察深度内未见地下水。 但是由于受大气降水及地层结构的影响,局部地段沿基岩顶面有渗水现象发生。 厂区内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基础的影响。 地层岩性 根据勘察揭露和室内试验成果,按照物理力学性质及成因时代顺 序 进行分层,场地勘探范围内的地层主要以第四纪全新世风积 黄 土、 第三纪砂岩 、泥岩 等 组成。 各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按地层层序,由上至下、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① 素填土 ( Q4ml): 为场地整平过程中形成的填土,灰黄色~杂色,以灰黄色为主,稍湿,松散~稍密。 成分比较复杂,岩性以黄土、基岩碎块为主,结构疏松,主要分布在场坪回填时的沟壑部位,呈欠固结状态。 层厚一般为 0~ 50m,平均厚度约 30m,层底标高为 946~ 995m。 ② 黄土( Q3eol) : 灰黄色,稍湿,可塑,土质均匀, 上部含少量植物根系,刀切面粗糙,无 光泽反应,干强度低, 手捏易碎, 具有孔隙 ,节理发育, 有较大的湿陷性。 分布于边坡表层,厚度不一。 该层在勘察区域大面积分布, 厚 度最大 约。 ③ 泥岩( N2) 褐红色,泥质胶结,胶结程度弱,风化裂隙很发育,结构大部分破坏, 呈碎屑状, 属巨厚层,为极软岩, 场区内均有分布。 ④ 砂岩( N2) 泥质砂岩 、砂岩 , 褐红 色, 泥质胶结,胶结程度弱,岩体颗粒清晰可辨,含少量斜长石,风化裂隙很发育,具水平层理,结构大部分破坏,局部夹薄层,为极软岩,岩芯呈碎块状、块状, 手捏易碎, 该层在场 区 内 大面积 分布 ,厚度不等。 XXXXXXXXXX 5 第 3 章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 工作原理 预应力锚索是通过对锚索施加张拉力以加固岩土体使其达到稳定状态或改善内部应力状况的支挡结构,锚索是一种主要承受拉力的杆状构件,它是通过钻孔及注浆体将钢绞线固定于深部稳定地层中,在被加固体表面对钢绞线张拉力产生预应力,从而达到施加固体稳定或限制其变形的目的。 锚索框架梁施工顺序 ( 1)做好地表截、排水设施后,路堑边坡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每一分层高度 2~ 3m。 ( 2)每一层开挖完毕后,立即施工坡面锚索:定位、造 孔、锚索安装、灌浆。 然后进行下一分层施工, ( 3)每一级坡面开挖完毕后,绑扎制作钢筋笼,现浇框架梁。 ( 4)锚索框架梁加固时,按相关技术要求对锚索进行张拉。 ( 5)每一级全部施工完毕后,进入下一分级循环。 XXXXXXXXXX 6 第 4 章 锚索施工 预应力锚索施工按钻孔、编索、灌浆、预应力张拉、封锚五大主要工序依次进行。 预应力锚索施工流程:施工准备→锚孔钻造→锚索制安→锚孔注浆→框架梁施工→锚孔张拉锁定→验收封锚。 其主要施工环节有两个:一是锚孔成孔,锚孔成孔的技术关键是如何防止孔壁坍塌、卡钻;二是锚孔注浆,注浆的技术关键是如何 将孔底的空气、岩(土)沉渣和地下水体排出孔外,保证注浆饱满密实。 锚索锚孔孔径为Φ 130mm,锚索材料采用高强度低松弛Φ 的预应力钢绞线,钢绞线强度 Rb= 1860MPa,张拉控制应力为 600KN;并采用与其配套的锚具系列,锚孔内灌注 M35 水泥(砂)浆,水泥采用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 施工准备 造 孔 材料机具检测 清 孔 内锚固段注浆 下 锚 水泥沙浆待强 张 拉 超张拉索定 检查复核,监理工程师确认 锚索及导向帽准备 检查复核,监理工程师确认 检查复核,监理工程师确认 检测,监理工程师确认 检测,监理工程师确认 锚索孔定位测量 水泥沙浆准备 XXXXXXXXXX 7 图 1 预应力 锚索施工工艺流程图 根据各工点工程立面图,按设计将锚孔位置准确测放在坡面上。 如遇既有刷方坡面不平顺或特殊困难场地时,需经设计监理单位认可,在确保坡体稳定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定位精度或调整锚孔定位。 岩层中采用潜孔钻机成孔;在岩层破碎或松软饱水等易于塌缩孔和卡钻埋钻的地层中施工,必要时采用跟管钻进技术。 钻机就位 钻机就位锚孔钻进施工,搭设满足相应承载能力和稳固条件的脚手架,根据坡面测放孔位,准确安装固定钻机,并严格认真进行机位调整,确保锚孔开钻就位纵横误差满足规范要求。 钻进方式 钻孔要求须采用干钻,禁止采用水冲钻进,确保锚索施工不致于恶化边坡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保证孔壁的粘结性能。 钻孔速度根据使用钻机性能和锚固地层控制,防止钻孔扭曲和变径,造成下锚困难或其它意外事故。 钻进过程 钻进过程中对每个孔的地层变化、钻进状态(钻压、钻速)、地下水等情况作好施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