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苗期根腐病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多种真菌侵染引起。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该病发生日趋严重,一般株发病率为 3重病田达 10给油菜苗安全越冬造成严重威胁。 症状主要为害幼苗根部和根茎部,引起未出土或刚出土幼苗茎基部初呈水渍状,后变褐,致油菜幼苗根茎腐烂。 病原该病为多种真菌侵染引起。 主要病原有 链格孢、尖镰孢菌、德马利腐霉,此外还有 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淡榄褐色至绿褐色,屈曲,顶端孢痕多个,大量小 5m)。 分生孢子 10 个呈长链生,具喙或无喙,椭圆形、卵形、肾形、倒棍棒形至圆筒形,平滑或具瘤,具横隔 1,纵隔 0,淡榄褐色至深榄褐色,大小 m),喙大小 (m),该菌寄生性不强,但寄主范围广。 座灰褐色。 大型 2、分生孢子在子座或粘分生孢子团里生成,镰刀形,弯曲,基部有足细胞,多 3 隔膜,大小19m),5 个隔膜的 30m)。 小型分生孢子 1细胞,卵形或肾脏形,大小 5m),多散生在菌丝间,一般不与大型分生孢子混生。 厚垣孢子球形,平滑或具褶,大多单细胞,顶生或间生,大小5菌还可侵染番茄、马铃薯、甜瓜、草莓等。 丝直径约 5m,孢子囊球形至卵形,大小 15孢子球形,平滑,直径 10满器,壁薄,厚度约1m。 u.&担子菌亚门真菌。 在 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 菌丝粗 2枝不成直角,具隔膜。 菌核初为乳白色,后变浅黄色至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圆形,大小 1面光滑具光泽,由 3 层细胞组成,外层棕褐色 3、,表皮层下为假薄壁组织,中间为疏丝组织。 发病特点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该菌寄生性虽不强,但寄主种类多,分布广泛,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 雨季利于该病扩展。 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等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夏或越冬,未腐熟的粪肥也可带菌。 病菌可随雨水及灌溉水传播,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入,侵入后经薄壁细胞到达维管束,在维管束中,病菌产生镰刀菌素等有毒物质,堵塞导管,致植株萎蔫枯死。 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或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 年条件适宜时,菌核产 4、生菌丝进行初侵染。 病株产生的绢丝状菌丝延伸接触邻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 连作或土质粘重及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的年份或季节发病重。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2)重病地避免连作。 (3)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施肥,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灌溉,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来年菌源。 (4)药剂防治。 及时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及其邻近植株淋灌5%井冈霉素水剂 1000液或 50%田安水剂 500液、20%甲基立枯磷农业技术全集之植,000 倍液、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每株(穴)淋灌 用40%拌种灵加细沙配成 1:200 倍药土;每穴 100 10 1 次。 或用培养好的哈茨木霉 50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能有效地控制该病扩展。 常用药剂井冈霉素、田安、甲基立枯磷、敌克松、拌种灵、哈茨木霉。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