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霜霉病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江流域、东南沿海受害重。 春油菜区发病少且轻。 该病主要为害叶、茎和角果,致受害处变黄,长有白色霉状物。 花梗染病顶部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花瓣肥厚变绿,不结实,上生白色霜霉状物。 叶片染病初现浅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多角形的黄色斑块,叶背面长出白霉。 病原 寄生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菌丝无色,不具隔膜,蔓延于细胞间,靠吸器伸入细胞里吸收水分和营养,吸器圆形至梨形或棍棒状。 从菌丝上长出的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 2束生,无色,无分隔,主干基部稍彭大,作重复的两叉分枝,顶端 2分枝,全长 轴和分枝成锐角,顶端的小梗尖锐、弯曲,每端常生一个孢子囊。 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大小 2、 8m),萌发时多从侧面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 卵孢子球形,单胞,黄褐色,表面光滑,大小 球直径 壁厚,表面皱缩或光滑,抗逆性强,条件适宜时,可直接产生芽管进行侵染。 该菌系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体上存活,且具明显生理分化现象。 据报道我国十字花科霜霉菌分芸薹属、萝卜属和荠菜属 3 个变种,主要区别是各自侵染能力不同。 芸薹属变种对该属侵染力强,对萝卜侵染力弱,不易侵染荠菜;萝卜属变种对萝卜侵染力强,对芸薹属植物侵染力弱,不侵染荠菜;荠菜属变种,只侵染荠菜,不侵染其他十字花科植物。 在芸薹属变种中,据致病性差异又分为 6 个生理小种,油菜霜霉菌属芸薹变种1 号小种,为 业型。 油菜霜霉菌产生孢子囊最适温 3、度 8孢子囊萌发适温 7最高 25,最低 3,侵染适温 16。 菌丝在植株体内生长发育最适温度 20卵孢子在 10相对湿度 70%件下易形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冬油菜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粪肥里和种子内越夏,秋季萌发后侵染幼苗,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冬季病害扩展不快,并以菌丝在病叶中越冬,翌春气温升高,又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次侵染叶、茎及角果,油菜进入成熟期,病部又产生卵孢子,可多次再侵染。 远距离传播主要靠混在种子中的卵孢子。 至于近距离传播,除混在种子、粪肥中的卵孢子直接传到病田外,主要靠气流和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孢子囊由于孢囊梗干缩扭曲,则从小梗顶端放射至空中随气流传到健株上 4、,传播距离 8中残体上卵孢子通过水流流动,萌发后产生的孢子囊随雨水溅射到健康幼苗上。 孢子囊形成适温 8侵染适温 8相对湿度为 90%有报道低于 15经 4时萌发,12 小时附着孢形成。 光照时间少于 16 小时,幼苗子叶阶段即可侵染,侵染程度与孢子囊数量呈正相关,孢子囊落到感病寄主上,温度适宜先产生芽管形成附着胞后长出侵入丝,直接穿过角质层而侵入,有时也可通过气孔侵入,菌丝侵入后扩展 7在表皮细胞垂周壁之间中胶层区生长,后在细胞间向各方向分枝,在寄主细胞里又长出吸器。 电镜下观察发现,最初与菌丝接触的细胞壁局部膨大,出现微纤维结构,吸器的分枝则通过大小为 1孔洞侵入,围绕吸器基部形成类菌环结构,吸 5、器膨大时,产生寄主原生质膜的成鞘作用。 当细胞中营养消耗完以后,细胞开始死亡,表现组织变黄或枯死。 该病发生与气候、品种和栽培条件关系密切,气温 8相对湿度于 90%、弱光利于该菌侵染。 生产上低温多雨、高湿、日照少利于病害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江流域油菜区冬季气温低,雨水少发病轻,春季气温上升,雨水多,田间湿度大易发病或引致薹花期该病流行。 连作地、播种早、偏施过施氮肥或缺钾地块及密度大、田间湿气滞留地块易发病。 低洼地、排水不良、种植白菜型或芥菜型油菜发病重。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如中双 4 号、两优 586、秦油 2 号、白油1 号、青油 2 号、沪油 3 号、新油 8 号、新油 9 号 6、、蓉油 3 号、江盐 1 号、涂油 4 号等。 提倡种植甘蓝型油菜或浠水白等抗病的白菜型油菜。 (2)提倡与大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进行 2 年轮作,可大大减少土壤中卵孢子数量,降低菌源。 (3)用种子重量 1%的 35%瑞毒霉或甲霜灵拌种。 (4)加强田间管理,做到适期播种,不宜过早。 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密度。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和淹苗。 (5)重点防治旱地栽培的栽培的白菜型油菜,一般在 3 月上旬抽薹期,调查病情扩展情况,当病株率达 20%以上时,开始喷洒 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 150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力克水剂 7、600液、64%杀毒矾 M?8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36%露克星悬浮剂 600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40%百菌清悬乳剂 600 倍液,每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60 7 1 次,连续防治 2。 在霜霉病、白斑病混发地区,可选用 40%霜没灵可湿性偻剂 400 倍液加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00 倍液。 在霜霉病、黑斑病混发地区,可选用 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加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加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兼防两病效果优异。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 72%杜邦克露、72%克霜氰、72%霜脲锰锌或 72%霜霸可湿性粉剂 600液。 提倡施用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 900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