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提到被封为“ 奉使君 ” 的堂邑父 , 就是指他。 C. 汉节 : 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 , 凭节为信 , 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 , 名叫 “ 符节令 ”。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 被扣留 , 历尽艰辛 , 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 匈奴 : 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 匈奴列传》中记载 : 匈奴 ,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 居于南夷 , 随畜牧而转移。 【解析】 “ 居于南夷 ” 错,应为 “ 居于北蛮 ”。 6.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 , 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 , 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 , 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 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 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 , 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 , 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 , 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 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 , 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 、 大夏 、 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 、 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 , 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 张骞也是仕途坎坷。 曾因熟悉匈奴地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 , 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 , 险些被杀 , 最后被削去侯位。 【解析】 “ 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 ,原因有误。 7.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 今亡 , 唯王使人道送我。 (4 分 ) 译文 : 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 (“ 使 ”“ 为 „„ 所 ”“ 使 ” 各 1 分,句意 1 分 ) (2)后岁余 , 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 ,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4 分 ) 译文 : 又过了一年,他 (张骞 )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 (那些国家 )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 (从此以后 )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 (互通使者 )。 (注意:颇,不单独做翻译,与 “ 皆 ” 同。 “ 其 ”“ 副使通大夏之属者 ”“ 于汉 ” 各 1分,句意 1 分 )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 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 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 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 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 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 单于说: “ 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 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 ” 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娶了妻室, 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 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 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 张骞说: “ 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 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 ” 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 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拥立他的夫人为王。 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 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 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 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 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 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 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 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 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 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