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二单元过关检测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比越是鲜明 ,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 烈。 这首咏物诗 ,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 ,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第二首前两句用优美的画笔 ,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 ,作为前两句的补笔 ,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 ,这是诗人的大手笔。 参考答案 不同 :前者主要是咏物抒怀 ,通过写柳的繁茂、生机盎然、轻盈袅娜等特点 ,以物喻人 ,表达了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 后者主要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以半朽老柳历经沧桑之态表现感伤之情。 (三 ) 导学号 50590041 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第 10~11 题。 (7分 )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 (其二 )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 ,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 ,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 ,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 ,并觉今朝粉态新。 (3 分 ) 解析 李商隐借牡丹感慨身世 ,物我一体。 颔联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 :点点水珠滴满花冠 ,如同泪洒玉盘 ,令人伤感。 萧萧风雨阵阵袭来 ,好似锦瑟哀弦 ,惊人睡梦。 参考答案 上句从视觉角度描写牡丹 :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 ,如同泪洒玉盘 ,令人伤感。 下句从听觉角度描写牡丹 :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 ,好似锦瑟哀弦 ,惊人睡梦。 “牡丹 ”有什么象征意义 ?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进行简要分析。 (4 分 ) 解析 颈联转成无限怜惜 :重重阴霾笼罩着衰红满地的园圃 ,蓬勃生机化为尘埃 ,万事皆空。 尾联表现赏花人对残红的留恋。 当风雨和落红都不复存在的时候 ,回想起粉蕊曾经的娇态 ,便觉得它竟是那么可爱 !整首诗寄情于物 ,含蓄蕴藉。 参考答案 牡丹象征遭受打击和排挤的诗人。 李商隐有才华 ,有理想追求 ,但屡遭打击 ,有志难酬 ,就像诗中的牡丹 ,为雨所败。 诗中的牡丹正处于万里阴霾的环境中 ,生气荡涤殆尽。 想必日后遭受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 作者悲叹牡丹 ,实际上是悲叹自己。 (四 ) 导学号 5059004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第 12~13 题。 (8分 ,每小题 4分 )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 ,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 ,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 更入几重离别恨 ,江南歧路洛阳城。 《听筝》 ,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 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 ,絮絮话别。 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 ,啁啁啼血。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 ,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春风、杨柳、花、鸟 ,情怀逼露 ,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参考答案 作者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听到的音乐美 ,将抽象的筝乐具体化。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追逐乐声的过程比作 “逐春风知柳态 ”“随啼鸟识花情 ”的过程 ,形象生动 ,使读者切身感受到音乐的悲切和变化莫测的情思伤感。 以视觉写听觉 ,化无形为有形 ,更加形象可感。 ,颈联中的 “独 ”与 “空 ”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 ,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解析 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 ,更加真切感人。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 ,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 ,因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 又好似谁家 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 ,因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参考答案 “独 ”字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 “空 ”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 ,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三、名句默写 (5分 )。 (任选其中五句 )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画图省识春风面 ,。 (4)千呼万唤始出来 ,。 (5) ,望帝春心托杜鹃。 (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