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三单元过关检测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曰 :“然则为 „纳 ④ ‟。 ”弼亦不可。 契丹主曰 :“南朝既以厚币遗我 ,是惧我矣 ,于二字何有 ?若我拥兵而南 ,得无悔乎 ?”弼曰 :“本朝兼爱南北 ,故不惮更成 ,何名为惧 ?或不得已而至于用兵 ,则当以曲直为胜负 ,非使臣之所知也 !” 契丹主知不可夺 ,自遣人来议 ,帝用晏殊议 ,竟以 “纳 ”字与之。 (选自《智囊》 ,有删改 ) 注 ① 提封 :疆界以内的领土。 ② 刘六符 :时为契丹翰林学士。 ③ 献 :藩臣贡物 ,曰献。 ④ 纳 :意同贡献 ,亦附属国贡物之辞。 ,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 /通好则人主 /专其利 /而臣下无所获 /若用兵则利归臣下 /而人主任其祸故 /劝用兵者 /皆为身谋耳 /通好 /则人主专其利 /而臣下 /无所获 /若用兵则利归臣下 /而人主任其祸 /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 /则人主专其利 /而臣下无所获 /若用兵 /则利归臣下 /而人主任其祸 /故劝 用兵者 /皆为身谋耳 /则人主 /专其利 /而臣下无所获 /若用兵 /则利归臣下 /而人主任其祸故 /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 解析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 ,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如 “且 ”“则 ”“故 ”等词语 ,都是断句的重要标志。 “且北朝与中国通好 ”与后面 “则人主专其利 ”构成假设关系 ,中间应断开。 “故 ”表示结论 ,其前可以断开。 答案 C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 “城隍 ”,指的是为了鼓舞军队士气而建的庙宇。 ,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第一人称代词 ,我。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百姓的代称。 解析 A项 ,文中的 “城隍 ”,指城墙和护城河。 答案 A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 宋朝派使者富弼出使契丹 ,富弼展示了其超人的胆识和外交能力。 ,以战争相威胁 ,富弼据理力争 ,指出宋朝封疆万里、精兵百万 ,若契丹出兵 ,也并无一定胜利的把握。 ,而富弼以荣辱之言拒绝了他。 后来双方同意以增加岁币代替割地 ,富弼又拒绝契丹主修改盟约用词的要求。 ,契丹主感到无奈 ,最终不再要求割地。 富弼打消了契丹国进犯的图谋 ,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解析 D 项 ,“富弼打消了契丹国进犯的图谋 ,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于文无据 ,文中只说契丹同意以增加岁币代替割地。 答案 D。 (6 分 ) (1)北朝所欲 ,不过租赋耳。 朕不忍多杀两朝赤子 ,故屈地增币以代之。 (3 分 ) (2)或不得已而至于用兵 ,则当以曲直为胜负 ,非使臣之所知也 !(3 分 ) 解析 第 (1)句 ,欲 ,想得到的东西。 故 ,所以。 屈 ,委屈。 代 ,代替。 第 (2)句 ,或 ,如果。 至于 ,到了 …… 结局。 曲直 ,道理的正确与错误。 参考答案 (1)北朝所希望得到的 ,无非是土地所产生的租赋税收。 朕不忍心两国的无辜百姓因为战争而丧命 ,因此增加每年的岁币来代替割地。 (2)如果真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 ,非得两国交战不可 ,就会以理之曲直来决出胜负 ,那么结果就不是充当和平使者的我所能预知的了 ! 参考译文 契丹趁着西夏人侵犯宋朝边境的时候 ,派遣使者前来要求宋朝归还关南的土地。 富弼奉命出使契丹 ,前往见到契丹主说 :“两国连续修好已经有 40年了 ,现在突然要求割地 ,为什么呢 ?”契丹主说 :“南朝违背了盟约 ,派兵防守雁门关 ,增辟水塘 ,整修城墙和护城河 ,征调民兵 ,将要干什么呢 ?本王 的臣子们都要求本王出兵南下。 我说不如先派使者要求割地 ,如果南朝不答应 ,再出兵也不迟。 ”富弼说 :“北朝难道忘了真宗皇帝的恩德吗 ?当年澶渊之役 ,如果当时真宗皇帝采纳了将军们的意见 ,北朝士兵没有能够逃脱的。 再说北朝和中原修好 ,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 ,而臣下没有丝毫的利益。 如果用兵 ,胜利了功劳归大臣所有 ,失败了君王却要承担战争中所有的责任。 因此劝君王用兵的臣子 ,都是为自身利益谋划。 现在中原疆域辽阔 ,精兵百万 ,北朝想要出兵 ,能保证一定会取得胜利吗 ?就算侥幸获胜 ,阵亡的士兵、损失的 战马 ,这责任是由群臣来承担 ,还是由君王您来承担呢 ?如果两国不断修好 ,岁币都归君王所有 ,您的大臣能分到什么好处呢 ?”契丹主终于明白过来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