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阶段质量检测一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作者遂作此和诗。 ② 据苏辙诗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 ③ 作者自注 “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 8. 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 “ 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 的坎坷经历, (1 分,或答 “ 你还记得当时前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 )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 (2分 )暗示弟弟,二人 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他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需要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2 分,或答 “ 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 ) 9.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 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生比作 “ 飞鸿踏雪泥 ” ,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 (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 )② 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 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 运用对比 (今昔对比 )说理。 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需要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6 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 3 分,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二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描 述周瑜轻松地指挥战争取得胜利的两句是: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 “ 迦陵学舍 ” 近日封顶。 这个占地面积约 500 平方米 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 叶嘉莹今年 90岁,号迦陵。 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 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 “ 家 ” 了。 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 10 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 50 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 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 26年的故乡北京。 “ 当时的我,曾失望于 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 ” 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 2 700字的长诗《祖国行》: “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 1978 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 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 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 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 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 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 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 直到 2020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 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 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 1980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 2020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 “ 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 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 ” 叶嘉莹淡淡地说着。 “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 叶嘉莹说, “ 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 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 从 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 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 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 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 “ 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 ‘ 跑野马 ’ 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 ” 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 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 “ 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 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 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 中的深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 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 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阶段质量检测一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苏 轼 软草平莎 ① 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 ② 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 ③ 元是此中人。 [注 ] ① 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 ② 耦耕:两人各持一耜 (s236。 ,古时农具 )并肩而耕。 ③ 使君:指词人自己。 8.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5 分 ) 答:
伏笔 (醺醺醉 )等手法。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 9 题。 (10 分 ) 少 年 游 柳 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①。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②。 [注 ] ① 蘅皋:长满杜蘅 (香草名 )的水边陆地。 ② 兰桡 (r225。 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 船。 8.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 “
1、米种子包衣,进行播种的一种技术。 能起到种子消毒、防治种传、土传病害及地上地下害虫侵害的作用,同时还能刺激玉米根系生长。 不仅能提高保苗率,节省种子,而且能增加玉米产量。 鸡冠山镇 1998 年进行了玉米种子包衣试验取得了成功,在以后的几年里不断加大对该项新技术的宣传推广。 2005 年全镇玉米种子包衣面积达 亩,仪此一项技术为农民增收 67 万多元。 全苗玉米种衣剂含有福美双、克百威等成分
1、接影响种子的生命力。 为确保其安全储藏,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做好种仓的清理和消毒。 种子入仓前,对仓库及仓具要进行清理、消毒。 对麻袋、编织袋、筛子等器具,可采用刮、敲、打、洗、曝晒和开水烫等方法进行清理。 对仓内的异品种种子、杂质和垃圾要清除。 要刮去虫窝,修补墙面。 同时做好仓外的清理工作。 仓库消毒可用 80%敌敌畏乳油 100方米进行喷雾或挂条施药,然后密封 72h。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 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一次。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 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 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 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 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⑦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