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土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按专家意见修改,并补充相关计算内容。 ( 37) 中部施工通道在开挖上下 6 导洞时,在通道两侧壁初支上共开马头门 12 处,对通道结构的稳定不利,应有加强措施。 回复: 临时横通道增加开洞部位衬砌厚度,并在开洞部位密排导洞格栅布置。 ( 38) 车站两端利用大跨风道( 跨度)的部分空间形成小跨度( )上挑施工通道、进洞开挖主 体隧道,从上挑通道进洞施工可提早开挖上导洞,对控制工期有利,但存在小跨通道需要扩挖成大跨风道的过程,此连体结构体系稳定性差,施工风险较大,应明确扩挖施工步序及有关技术措施。 回复: 图纸中已经有此部位工序图。 ( 39) 优化车站主体 PBA 工法的施工步序,内部土体开挖不需分层进行,中楼板及底板在横剖面上一次浇筑完成,避免过多施工缝。 同时建议顶部扣拱应采用先侧跨、后中跨的顺序进行,否则在侧跨开挖过程中对中拱的稳定性不利。 回复: 此工序充分考虑方便施工,下一步根据施工单位意见优化。 ( 40) 本暗挖车站拱顶及部分隧道洞 体均位于粉细砂地层,且地下管线众多,施工风险极大,基本均为一级风险源,应就工程自身风险及环境风险展开专项设计。 应尽快取得产权单位对管线的变形控制标准;京华印书局建议进行安全评估。 回复: 执行专家意见。 第 2章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气候条件 根据相关气象统计资料, XX 地区 1971 年至 20xx 年的最冷月平均气温约为 ℃, XX 平原区标准冻 土深度为。 工程地质 本次勘察揭露地层最大深度为 70m,根据钻探资料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按地层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将本工程沿线勘探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 Qml)、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 Q4al+pl)、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 Q31al+pl )三大层。 本场区按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进一步分为 12 个大层,各地层的结构特征自上而下依次见表。 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 7 沉积年代 地层代号 岩性名称 颜色 状态 密实度 湿度 压缩性 含有物 层底标高 (m) 分布情况 人工填土层 (Qml) ① 粉土填土 褐黄色 ~ 黄褐色 松散 ~ 中 密 稍 湿 含 白灰、草根、砖渣 ~ 连续分布 ① 1 杂填土 杂色 松散 ~ 中 密 稍 湿 含 沥 青、 砖渣、灰渣 、石子、砾石 连续分布 第四 纪 全 新世 冲洪 积 层 ( Q4al+pl) ③ 粉土 褐黄色 ~ 灰色 中 密 ~ 密 实 稍 湿 中低压缩性 含云母,氧化铁 ~ 连续分布 ③ 1 粉质粘土 褐黄色 ~ 灰色 软塑 ~ 硬 塑 中 高 压缩性 含 氧化铁、云母,少量有机质 连续分布 ③ 2 粘 土 褐黄色 软塑 ~ 硬 塑 中 高 压缩性 含云母,氧化铁 透镜体分布 ③ 3 粉 细砂 褐黄色 松散 ~ 密 实 湿 低压缩性 含云母、氧化 铁,局部夹粉土薄层 透镜体分布 ④ 粉质粘土 褐黄色 ~ 灰色 软塑 ~ 硬 塑 中压缩性 含氧化铁、云母,少量有机质 ~ 透镜体分布 ④ 2 粉土 褐黄色 ~ 灰色 密 实 稍 湿 低压缩性 含云母,氧化铁 透镜体分布 ④ 3 粉细砂 褐黄色 ~ 灰色 中 密 ~ 密 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薄层 连续分布 ④ 4 中粗砂 褐黄色 ~ 灰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薄层 连续分布 第 四 纪 晚 更 新 世 冲 洪 积 层 ( Q31al+pl) ⑤ 圆砾卵石 杂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一般粒径 530mm,最大粒径不小于 80mm,粒径在 220mm 的含量大于 60%,褐黄色中粗砂充填。 ~ 透镜体分布 ⑤ 1 中粗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氧化铁 透镜体分布 ⑤ 2 粉细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氧化铁 透镜体 分布 ⑥ 粉质粘土 褐黄色 软塑 ~ 硬 塑 中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云母 ~ 连续分布 ⑥ 1 粘土 褐黄色 软塑 ~ 硬 塑 中压缩性 含氧化铁 透镜体分布 ⑥ 2 粉土 褐黄色 密实 湿 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云母,多 粗砂颗粒 连续分布 ⑥ 3 细中 砂 褐黄色 ~ 灰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氧化铁 透镜体分布 ⑦ 圆砾卵石 杂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一般粒径 1030mm,最大粒径不小于 100mm,粒径在 240mm 的含量大于 50%,褐黄色中粗砂充填。 ~ 连续分布 ⑦ 1 中粗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 ,少 砾石 连续分布 ⑦ 2 粉细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 ,少 砾石 连续分布 ⑦ 3 粉土 褐黄色 ~ 灰色 密实 湿 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云母,多 粗砂颗粒 透镜体分布 ⑦ 4 粉质粘土 褐黄色 ~ 灰色 软塑 ~ 硬 塑 中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云母 透镜体分布 ⑧ 粉质粘土 褐 黄色 软塑 ~ 硬 塑 中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有机质,局部夹细砂透镜体。 个别 钻孔未穿透本层 连续分布 ⑧ 1 粘土 褐黄色 ~棕黄 色 软塑 ~ 硬 塑 中 低 压缩性 含氧化铁、有机质 连续分布 ⑧ 2 粉土 褐黄色 密实 湿 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云母,多 粗砂颗粒 连续分布 ⑧ 3 细中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 ,少 砾石 透镜体分布 ⑨ 圆砾卵石 杂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一般粒径 1040mm,最大粒径不小于 120mm,粒径在 240mm 的含量大于 60%,褐黄色中粗砂充填 多 数钻孔未穿透本层 ⑨ 1 中粗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 ,少 砾石 ⑨ 2 粉细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 云母 、氧化铁 ⑨ 3 粉土 褐黄色 密实 湿 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云母,多 粗砂颗粒 ⑩ 粉质粘土 褐黄色 ~棕黄 色 软塑 ~ 硬 塑 中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有机质,局部夹细砂透镜体。 多数钻孔未穿透本层 ⑩ 1 粘土 褐黄色 软塑 ~ 硬 塑 中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 ⑩ 2 粉土 褐黄色 密实 湿 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云母,多 粗砂颗粒 ⑩ 3 细中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 ,少 砾石 ⑾ 圆砾卵石 杂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一般粒径 2040mm,最大粒径不小于 120mm,粒径在 240mm 的含量大于 60%,亚圆形,褐黄色中粗砂充填 多数钻孔未穿透本层 ⑾ 1 中粗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云母 ,少 砾石 ⑾ 2 粉细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 云母 、氧化铁 ⑿ 粉质粘土 褐黄色 硬 塑 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 多数钻孔未穿透本层 ⑿ 2 粉土 褐黄色 密实 湿 低压缩性 含氧化铁、云母 ⒀ 圆砾卵石 杂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一般粒径 2040mm,最大粒径不小于 120mm,粒径在 240mm 的含量大于 60%,亚圆形,褐黄色中粗砂充填 未穿透本层 ⒀ 2 粉细砂 褐黄色 密实 饱和 低压缩性 含 云母 、氧化铁 8 水文地质 地下水概况: 勘察钻孔最大深度 70m,在勘察深度范围内,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段线路赋存三层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分别为 潜 水( 二 ) 、承压水(三 ) 和承压水(四)。 本次勘察未见 上层滞水 ,但由于大气降水 、管道渗漏等原因 ,沿线不排除局部存在上层滞水的可能性。 地下水详细情况 见下表所示。 表 地下水特征表 地下水 性质 水位 /水头 埋深 (m) 水位 /水头 标高 (m) 观测 时间 含水层及其特征 含水层 渗透系数 ( m/d) 潜水(二) ~ ~ 粉细砂 ④ 3 层、中粗砂 ④ 4 层 20~ 40 承压水(三) ~ ~ 中粗砂 ⑦ 1层、粉细砂 ⑦ 2 层、圆砾卵石 ⑦ 层 20~ 100 承压水(四) ~ ~ 粉细砂 ⑨ 2 层 20~ 40 据勘察报告,本站场区内赋存一层潜水,为潜水(二);含水层岩性中粗砂④ 4层、圆砾卵石④5层,水位标高 (借用Ⅶ C06孔水位)。 本工程抗浮及抗渗设计地下水位 33m。 历年最高水位 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及我院已有水文地质资料,本场地历年最高水位见下表所示。 表 历年最高水位表 最高水位时间 最高水位标高( m) 1959 年 接近自然地面 1971~ 1973 年 里程: K9+~ K14+ 为 ~ (潜水) 里程: K14+~ K16+ 为 ~ (潜水) 里程: K16+~ K20+ 为 (潜水) 里程: K20+~ K23+ 为 ~ (潜水) 近 35 年 里程: K9+~ K14+ 为 ~ (潜水) 里程: K14+~ K16+ 为 ~ (潜水) 里程: K16+~ K20+ 为 (潜水) 里程: K20+~ K23+ 为 ~ (潜水)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经判别拟建区间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但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11120xx)判别,本段线路自地面下 25m 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值 Vse为 ~ ;根据沿线钻探揭露地层,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场地类别按 Ⅲ 类考虑。 根据《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xx)( 20xx 版),结合拟建线路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地基土质情况等因素,确定本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xx)( 50 年超越概率 10%),拟建线路位于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区内,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 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11120xx)计算判别,地震烈度为 8 度时,地下水位按历史最高水位考虑,该段线路自地面下 20m 深度范围内的饱和粉土及砂土层不液化。 车站与地层及地下水位置 关系 结构顶覆土为 ~ ,底板埋深为 ,洞桩法施工。 顶板大部分位于粉质粘土层,车站中部局部有 2m 厚粉细砂层,底板位于粉土层,在结构范围内有两层地下水,潜水水位埋深 13m左右、承压水水位埋深 19m 左右。 第 3章 施工方法比选 现况 地面交通 、控制性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 XX 内站位于 花市东路与 XX 内 大街相交处 ,车站沿 XX 内大街东西向设置。 XX 内大街红线宽70m,主路标准段宽 27m,双向 6 车道 ,已基本实现规划 ,车流量较大。 车站区域内控制性建(构)筑物有:车站 东北角 为 鼎新大厦 和本润家园 ; 北面为 XX 红都安化楼纺织品公司 、万方白金酒店 4 层建筑; 西北角 为 东花市南里富贵园三区 ;西南角 为环境大厦、 安化大楼 ;东南角 安化北里小区。 站位附近地下管线有热力、雨污水管、电力电信等管线主要沿 XX 内大街两侧东西向布置,管线密集、埋深较深,且多为重力流管线。 其中,控制车站埋深,影响车站平面位置的主要管线中,沿东西向的有 3700 2500 的热力沟(沟内底距地面 ),管径为 1100 的雨水管(管内底距地面 ), 2200 1780 的 污水 沟(沟内底距地面 ),管径为 2600 的雨水管(管内底距地面),管径为 1950 的污水管(管内底距地面 ) 等。 具体情况见地下管线情况一览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