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秀优-5号内容摘要:
1、 号 作物名称:水稻品种名称:“秀优5 号”品种来源:杂交水稻新品种“秀优5 号”由浙江嘉兴农科所著名育种家姚海根教授经多年精心育成。 2002 年、2003 年在南汇区六灶镇试验、示范,表现为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适应性好等多种优势。 特征特性:1、杂交优势强。 植株高 115120 厘米,叶片上冲,株型紧凑,茎杆粗壮。 该品种分蘖强、繁茂性好。 2、产量结构理想。 该品种为大穗型品种,一般亩有效穗 15 万左右,穗长 21 厘米,穗总粒数 160200 粒,结实率 91实收亩产 650 公斤左右。 3、播种期比较宽松,适应性强。 该品种播期一般以 5 月中旬为宜,但 5 月底播种也能安全齐穗,基本不影响 2、产量,有利于茬口布局,适应性强。 4、抗性好。 该品种由于株型紧凑,有利于通风透光,改善田间环境,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 该品种较抗稻瘟病、白叶枯病,轻感纹枯病、稻曲病,抗倒能力强。 5、熟相好。 该品种后期根系活力强,谷粒转色澄黄,柴青谷熟色相好。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带蘖壮秧。 根据前茬确定播种期、秧龄 30 天,大田亩用种量 2 公斤左右,秧田亩用量 2530 公斤。 施足基肥、科学肥水管理,确保叶蘖同伸,培育带蘖壮秧。 2、合理栽植。 一般行株距 8 寸4 寸或 9 寸,亩栽基本苗 4左右。 3、平衡配方施肥。 控氮增磷钾为原则。 氮化肥根据土壤肥力一般掌握亩施纯氮1415 公斤,按基肥、蘖肥各 50%为宜。 腐熟有机禽畜肥每亩 20 担移栽前旋耕深施作基肥。 慎施穗粒肥。 4、科学水浆调控。 前期浅水勤灌促早发,当总苗数达 14 万时开始搁田,由轻至重分次搁成,至倒三叶始出终止搁田,高峰苗控制在 22 万左右,齐穗头沉后采用时干时湿的间隙灌溉法,后期不过早停水,确保养根保叶,提高后期活力,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5、抓好病虫草综合防治工作。 一抓大田期的栽培管理科学化、以农防措施增强水稻自身抗性能力;二要选用好安全高效除草剂,适时施药,彻底解决草害;同时,必须根据各阶段的病虫情报,认真抓好病虫防治工作,确保优质高产。 专利查询。杂交水稻秀优-5号
相关推荐
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首句先写秋景。 词人通过 、 、 三方面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 ,以景物侧面烘托自己的绵绵思情。 答案: 视觉 嗅觉 触觉 9.“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 参考答案: 点明相思之情绵绵不断 ,无法排遣。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 ,而愁绪又涌上心头。 这 里 ,词人对 “愁 ”的描写 ,极其形象。 “才下 ”“却上
1、国稻 3 号 国稻 3 号(中 8 优 6 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新质源优质不育系中 8A 和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新选育的优质、多抗恢复系 配的一个米质优、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三系杂交晚籼稻新组合。 2004 年分别通过江西省和浙江省品审会审定。 参加浙江省金华市连晚试验,亩产 斤,比对照增产 达极显著水平。 2002 年参加江西省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试,平均产量 斤
中 ,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 解析: 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往往起到奠定感情基调、渲染主人公感情的作用 ,此题可从这几个角度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 解析: 第三段是湘君幻想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 与刘希夷的名句 “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 的内涵有什么区别 ? 参考答案: “ 人生代代无穷已
参考答案: (1)通过景物的渲染来描写 ,有的景中见情 ,如 “ 黄埃散漫风萧索 ”“ 旌旗无光日色薄 ” 等。 有的寄情于景 ,如 “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 等。 (2)通过人物动作来描写 ,如 “ 踌躇不能去 ”“ 信马归 ”“ 孤灯挑尽 ” 等。 (3)直接描写心理 ,如 “ 尽沾衣 ”“ 对此如何不泪垂 ”“ 思悄然 ” 等。 “ 天旋日转 ” 起 ,诗人是如何层层表现
幼,宜闭之。 山中虎狼恶。 ” 师曰: “ 午前不知何往,业夏 ② 楚之。 ” 归谓诚曰: “ 不听吾言,遭师责矣。 ” 诚笑曰: “ 无之。 ”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 “ 我固谓子勿来, 何 . 复尔。 ” 诚弗应,刈薪且急,汗 交 颐 . 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 而 . 还。 师笞之,乃实告 焉 .。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 欻 ③ 有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