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早稻扳田双膜育秧技术内容摘要:

1、述。 早稻杂交扳田双膜育秧原系吉安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徐根源创立的育秧法。 资溪县农业局曾在驻点村高阜试验,其经济效益和优点是:节约用种量。 笔者从农户中了解到,早稻杂交推而不广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用种量偏大,成本高。 而推行扳田双膜育秧技术,一般可节省种子 斤,且“三带”(带泥、带肥、带药不伤根)。 便于催芽和病虫肥水管理。 由于育秧集中几百斤稻种一起催芽,避免了各农户浸催因种子少,难控制温湿度的问题。 明显提高了发芽率和成秧率。 加上秧田面积大大缩小(一般为 1:100),有利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育秧全过程的肥水病虫防害也更为方便。 为农户提供全价商品秧。 实行秧预育出售解决农户育秧难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 2、高科技致富含量的又一新实践,从而把早稻杂交推到一个新的起点。 2、技术改进初探浸种时间可缩短到 20 个小时左右。 先清水浸 810 小时,再用 强氯精浸 10 小时,经过洗涤后沥干进入地坑催芽。 地坑催芽好处有:保温容种量大,催芽快而整齐。 一般在 24 小时内基本上破胸露白,1/3 的长出根、芽。 完全可以利用短期天气预报准确性,抢浸抢播。 改变过去传统的“寒头浸种、冷尾催芽,抢晴播种”式的做法。 增加对病、鼠危害防治程序。 生产中发现,播种后,秧田四周老鼠经常出没,破膜危害种谷严重。 为此,可以在播种前一星期进行统一灭鼠一次,秧畦也应采用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 膜底打孔规范化。 事先把薄膜打孔后铺到秧畦极易破膜 3、,可改为转到田间畦面打孔。 方法是采用一块长 60 厘米,宽 20 厘米,厚 米木板,分别在木板两边 20、40、60 厘米处钉上 2 寸长的一排铁钉,用一根木棍为柄,沿畦两边每隔 20 厘米依次压一次,即形成每隔 20 厘米有一个孔眼的秧畦膜,这样不仅解决了薄膜鼓起现象,又改善了膜面秧土通气透水问题。 3、大田管理技术要点施足面肥促早生快发。 由于早稻板田双膜育秩是带泥移栽,所以膜面施足面肥可使秧苗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 旱晒田。 早杂具有强化优势的分蘖力。 但分蘖过多则适得其反,一般应掌握在早杂总苗数达到 25 万,即每丛 12 株左右及时晒田,力控分蘖过旺而引起的养分消耗过大,影响穗粒形成。 加强病虫防治。 密切关注当地病虫情报,把病虫危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方法雷同早稻常规,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