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内容摘要:
A.分子的运动性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 2)下图为初中化学几个与水有关的实验: ① 图 1中 A、 B分别与电源两极相连,其中 A与电源 极相连;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图 2 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实验中采用逆流进出水的目的是 ;若某地水质为硬水,采用此净水器 (填“能”或“不能”)将硬水 软化。 鉴别得到的水是否为硬水的方法是。 ③ 图 3 实 验 中 水 的 作 用是。 23. (11 分 ) 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 分别是固体和液体, 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 无色气体。 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系列探究: ( 1)猜想:我认为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能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知道它的反应类型是。 我想制取 比较纯净的 该气体,发生装置将选取上图中的 (填序号, 以下同 ), 收集装置选取。 如果用下图中的 F 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应从 端 (填“ a”或“ b” )导入;用 F装置收集该气体验满的方法是。 ( 2)我猜想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写出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 6分)下表是探究氧气生锈的相关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记录: 【分析结论】⑴通过比较 C、 D、 E可得出结论:。 ⑵通过比较 A、 B、 C可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铁生锈过程缓慢,小明提出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细 U 形管内液面高度差判断铁生锈快慢。 小明在 A、 B两支试管内放入足量的细铁丝,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食盐水(均未 浸没铁丝),数分钟后,现象如右图。 ⑴ A中的液体是。 ( 3)出现 A、 B现象的原因是。 ⑵小明探究稀盐酸对铁生锈影响时出现了与 A、 B实验相反的现象,如图 C 所示,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25.( 8分)如图为干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 1)氯化铵的化学式是。 ( 2)构成干电池的材料很多可以回 收利用。 例如干电池中的锌壳可以回收用语实验室制取氢气,请写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比较铜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可采用 方法。 ( 4)兴趣小组的同学欲从干电池的糊状物中回收 MnO2用语氧气的制取实验,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铵易溶于水, MnO2和碳粉难溶于水。 随后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 操作 1 的名称是。20xx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相关推荐
摘走了( )个苹果。 冬冬上次考试是第 15 名,这次考试前进了 4 名,冬冬这次考试第几名。 □ ○ □ =□ ( 名 ) 答:冬冬这次考试是第( )名。 1王老师准备让明明和红红做 16 朵小红花,已经做了 7 朵。 他们还要做几朵。 □ ○ □ =□ (朵) 答:他们还要做( )朵。 三、列式计算 两个加数都是 6,和是多少。 □ ○ □ =□ 被减数是 13,减数是 6,差是多少。 □
1、述。 早稻杂交扳田双膜育秧原系吉安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徐根源创立的育秧法。 资溪县农业局曾在驻点村高阜试验,其经济效益和优点是:节约用种量。 笔者从农户中了解到,早稻杂交推而不广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用种量偏大,成本高。 而推行扳田双膜育秧技术,一般可节省种子 斤,且“三带”(带泥、带肥、带药不伤根)。 便于催芽和病虫肥水管理。 由于育秧集中几百斤稻种一起催芽,避免了各农户浸催因种子少
1) 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 (填操作名称 )除去固体杂质,再向水样中加入活性炭,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属于 变化(填 “ 物 理 ” 或 “ 化学 ” )。 ( 2) 通入氯气杀菌消毒,得到自来水,发生的反应如下: Cl2+H2O=HCl+HClO (次氯酸 ),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 为了判断得到的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 进行检验。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瓶内压强增大,充气球内的气体沿导管外移,据此判断现象. 【解答】 解: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因为广口瓶密闭,里面生成氧气,压强增大,所以气球变小,红墨水向左移,所以现象是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故选 D. 【点评】 对于这类理化综合题
5 分) 1.一个因数的中间有 0,积的中间( )有 0。 2.三位数 23 乘 3,积仍是一个三位数, 里大可以填( ) 3.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一个长 10 厘米,宽 8 厘米的长 方形,如果把这根铁丝围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 厘米 厘米 厘米 4.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从前数是第 6,从后数是第 7,这一列共有( )人; A. 13 人 B. 14 人 人 5.下图中,图 1 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