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茯苓的八大环节(下)内容摘要:

1、)一般经过 70丝长好了,即可取出做“种引”。 这个种引,叫做“木引”。 接引长得好不好,可用下面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料筒长满了菌丝,带淡黄色,而且结有小苓;料筒的上、下、里、外都成熟得均匀,带有香味和白绒,作种最好。 纯黄色就太老了,全白色又太嫩了。 所以要掌握好“火候”。 好当年接种用的“肉引”。 “肉引”最好是选用前茬的鲜茯苓,现挖、现选、现破、现窖。 如果用经过贮存的茯苓做种引,必须注意不要选用在“发汗”时长了白霉的。 根据英山县的经验,每 100窖用引苓 鲜茯苓含水分多,要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它呼吸,放出水分,叫做“发汗”。 )窖的季节是小暑至大暑,最迟不能超过处暑。 这样,就可在一个对年“起场”(挖收茯苓) 2、。 伏天起场的好处是避开了梅雨季节,茯苓的含水量少,质量好,不容易烂,便于保管加工。 下窖时要注意下列几点:挖窖要与厢面垂直,窖向与上坡一致,每窖挖成一个“撮箕”形,撮箕口朝上坡,上浅下深。 抢晴突击下窖。 下窖时,料简要干燥,土壤润湿,天气要晴朗。 雨天下窖,容易瘟窖。 摆进料筒的时候,要大头朝上,小头朝下坡。 料筒要与窖底贴实,这样才能落润不漏风。 下引量(即接种量),4小树为一窖的,每窖的下种引量 150克;2一窖的,250;独窖的粗料筒,下引 380之,估计 50千克干料,下引量约 1千克为最合适。 下引过多,容易引起不正常的早熟,反而造成减产。 一般每窖用料筒 多的可以结茯苓 5千克。 下引的方式方法有三 3、种:“斗引”、“贴引”和“垫引”。 把“引”贴放在料筒上端的锯口上的叫做“斗引”;把“引”直接贴在料筒上侧的叫做“贴引”;把“引”垫在料筒下侧(即底部)的叫做“垫引”。 不管何种方式。 它的要点是将肉引的白口(即菌核的内部剖面)必须和料筒的断面或削口(木质部和“筋”)贴紧,肉引的外皮要朝上朝外。 这样,一方面菌线容易长上料筒,同时,又可避免肉引被雨水打湿,引起腐烂。 盖土、清厢、清沟。 原则上要深挖浅窖,深埋浅盖。 用土粒把肉引塞紧,以免脱落,吸收潮气,保住湿气。 一般覆土 3厘米左右,把厢面的土抹平,并及时把厢沟清好,以利排水。 窖以后 15天左右要检查一次种引上料情况。 如果发现菌丝没有串上料筒,就应及时补“ 4、引”。 重阳节时(约为 10月上旬)再检查一次菌丝的发展情况。 每次雨前雨后,都要及时清沟、排渣。 同时要经常检视盖土情况。 到了小麦扬花季节,正是茯苓发育膨大时期,要随时进行掩裂(用土掩盖土面裂缝),以免露风,一则保墒,二则防止菌核上产生子实体,消耗养分,防止日晒雨淋,防鼠害虫蛀。 在小暑前后,检查茯苓成熟程度,以便及时起窖。 下窖后约一年时间,茯苓就已完全成熟。 起窖的时间,首先是要伏天,趁天热天晴收获。 其次,根据厢面普遍有茯苓隆起所造成的裂缝,而且掩土后不再开裂,表示已经长足了。 第三,挖起的茯苓带黄褐色为适时,如果乌黑色,则为过熟的现象,应赶快起场。 如果茯苓的颜色还带有黄白色,则表明还未完全成熟,应该稍微推迟起窖起场的时间。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