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生料免棚多种形式栽培新技术内容摘要:

1、荪被誉为“真菌皇后”,是我国名贵的食用菌。 自九十年代初期福建省古田县首创野外荫棚畦床栽培竹荪成功之后,实现了当年春季接种,发菌培养便进入收获期,每平方米竹荪产量干品达 250350 克,高产的达 500 克。 生产周期缩短三分之二,单产提高 10 倍的高效成果,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项目。 近年来在栽培技术上又有新的突破,采取“生料免棚多种形式栽培法”,不仅稳产高产、省工省料,降低成本,而且拓宽栽培领域,解决“菇粮争地”的矛盾,使竹荪生产又出现一次新的飞跃。 一、生料免棚栽培原理:竹荪生料栽培,我们通过多方面的试验,掌握其菌丝抗杂菌能力强;能够穿过许多微生物的拮抗线,并在其群落中萌发茁壮菌丝。 2、即使培养基原来已被其他生物占领,一旦接触到竹荪菌丝,在被污染的基物上均能后来居上,而棘托竹荪更为明显。 根据观察,主要是竹荪菌丝分泌出的胞外酶,分解力极强,能够充分分解和吸收生料中的养分,而绝大部分的杂菌孢子在生料上难以萌发定殖,彼此之间的强弱造成竹荪菌丝生长发育的一种优势。 竹荪栽培现大都采用高温型棘托长裙竹荪,其子实体生长发育期为每年夏季69 月间。 此时正值各种农作物如大豆、玉米、高梁、瓜类等茎叶茂盛期;夏季果园、林场、林果树木郁蔽,遮荫条件良好;而且上述农作物及林果树木每天呼出大量氧气,对竹荪子实体生产发育十分有利,这些天然的环境条件为免棚栽培竹荪创造了有机结合的生物链。 二、原料选择与处理: 3、栽培竹荪的原料有“五大类”:1、竹根:不论“大小、新旧、生死”竹子的根、叶、枝、片、屑、茎,以及竹器加工厂下脚料等均可利用。 2、杂木类:以不含香油脂等杂木类均可。 3、秸秆类:除稻草、小麦秆外,其它农作物的秸秆均可利用。 4、野草类:常见的有芦草、芦苇、五节芋等 10 多种均可栽培。 5、壳类:谷壳、花生壳、玉米芯、豆类壳均可作为培养基。 原料处理是关系到生料栽培竹荪的一个关键环节。 原料处理要求做到:1、晒干:不论是竹类或是木类、野草和秸秆类,均要晒干,因为新鲜的竹、木类,本身含有生物碱,经过晒干,使材质内活组织坏死,同时生物碱也得到挥发消退。 2、切破:原料的切断与破裂,主要是破坏其整体,使植物活组织 4、易死,经切破的原料容易被菌丝分解吸收其养分。 3、浸泡:原料浸泡通常采用碱化法。 把竹类放入池中,木片或其他碎料可用麻袋、编织代装好放入池内,再按每 100 公斤料加入 石灰,以水淹没料为度,浸泡 2430 小时,超到消毒杀菌作用。 过滤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 7 左右,捞起沥至含水量 6070%就用于生产。 4、采用蔗渣、棉籽壳、玉米秆、黄豆、谷壳、花生秆、油菜秆等秸秆类栽培,可采用上述比例的石灰水泼进料中,闷 810 小时后即可使用。 三、免棚栽培形式与技术1、竹荪畦旁套种农作物(1)栽培季节:竹荪栽培一般分春、秋两季。 我国南北气温不同,具体掌握两点:一是播种期气温不超过 28,适于菌丝生长发育;二是 5、播种后 23 个月菌蕾发育期,气温不低于 10,使菌蕾健康生长成子实体,常为春播,“惊蛰”开始,堆料播种,“清明”开始套种农作物。 (2)场地整理:先开好排水沟,畦床宽 1 米,长度视场地而定,一般以1015 米为好,床与床之间设人行通道,宽 2030 厘米,畦床“龟背形”,距离畦沟底 2535 厘米防止积水。 (3)播种方法:竹荪播种采取一层料、一层种,菌种点播与撒播均可,每平方米培养料 10 公斤,菌种 3 瓶,做到一边堆料、一边播种。 (4)覆士盖物:堆料播种后,在畦床表面覆盖一层 3 厘米厚的腐殖土,腐殖土的含水量以 18%为宜。 覆土后再用竹叶或芦苇切成小段,铺盖表面,并在畦床上罩好薄膜。 ( 6、5)套种作物:在竹荪畦床旁边套种黄豆、高梁、玉米、辣椒、黄瓜等高秆或蔓藤作物,当竹荪播种覆土后 1520 天,就可在畦旁挖穴播种农作物种子,按间隔 5060 厘米套种一棵。 (6)田间管理:播种后,正常温度下培育 2530 天,菌丝便爬上料面,可把盖膜揭开,用芒箕(狼衣)或茅草等覆盖畦床上,有利于小菇蕾形成。 菌丝经过培养不断增殖,吸收大量养分后形成菌索并爬上料面,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很快转为菌蕾,并破口抽柄形成了实体。 出菇期培养基含水量以 60%为宜,覆土含水量低于 20%,要求空气术对湿度 85%为好。 菌蕾生长期,必须早晚各喷水一次,保持相对湿度不低于 90%为好。 菌蕾膨大逐渐出现顶端凸起 7、,继之在短时间内破口抽柄撒裙。 竹荪喷水要求“四看”:即一看盖面物,竹叶或秆草变干时,就要喷水:二看覆土。 覆土发白,要多喷、勤喷;三看菌蕾。 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四看天气。 晴天、干燥天蒸发量大,多喷、阴雨天不喷。 这样才确保长好蕾,出好菇,朵形美。 2、林果间套种竹荪利用苹果、柑桔、葡萄、油柰、桃、梨等果园内的空间,以及山场林地的树木空间,均可套种竹荪,提高土地利用率。 具体措施:(1)园地整畦:选择平地或缓地坡的成果森,含有腐殖质的沙壤土,近水源的果园。 在播种前 710 天清理场地杂物及野草,最好要翻土晒白。 果树可喷波尔多液防病害虫。 一般果树每间距 33 米,其中间空地作为竹荪栽畦床 8、。 顺果树开沟作畦,人行道间距 30 厘米,畦宽 6080 厘米,土不可太碎,以利通气,果树旁留 4050 厘米,作通道。 (2)堆料播种:播种前把培养料预湿好,含水量 60%左右。 选择晴天将畦面土层扒开 3 厘米,向畦两侧推,留作覆土用;再将预备好的培养料堆在畦床上,随后将竹荪菌种点播在料上。 如果树枝叶不密,可在覆土上面盖一层芒箕和茅草,避免阳光直射。 播种后畦沟和场地四周要撒石灰或其它农药杀虫。 (3)发菌管理:播种后 1520 天,一般不需喷水,最好每天揭膜通风 30 分左右,后期增加通风次数,培养料保持含水量 6070%。 春节雨多,挖好排水沟,沟要比畦深 30 厘米。 菌丝生长温度最适应 232 9、6。 (4)出菇管理:播种 4050 天菌丝可长满培养料,经 1015 天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并爬上覆土。 正常温度 20以上,培养 1015 天即可长菇蕾,此时保持湿度 8090%,正常温度下,经过 2025 天的培育,菌蕾即发育成熟,此时就可采收。 3、竹头无料仿生栽培竹荪一般采用就地旧竹穴播种法。 选择砍伐 2 年以上的毛竹头,一个穴位,大小 56 厘米,深 2025 厘米,穴位填腐竹叶厚 5 厘米。 播一层竹荪菌种后,再填一层腐竹叶 10 厘米厚,再播种一层菌种,照此填播23 层,最后用腐竹叶和挖出来的土壤覆盖 23 厘米厚,轻轻踩实。 若土壤干燥,要浇水增湿,上覆杂草、枝叶遮阳挡风,保湿保温。 菌种 10、下播时,注意下层少播,上层多播,使菌丝恢复后更好的走向死竹鞭。 也可以采取在竹林里从高向低,每隔 2530 厘米挖一条小沟,深 710 厘米,沟底垫上少许腐竹或竹鞭,撒上菌种,然后盖土。 一般每亩毛竹林有旧竹头 180200 个,挖蔸花工费钱,留作又难腐烂,就地利用栽培竹荪,可以进行竹头分解,两全其美。 利用旧竹头栽培竹荪,完全靠自然环境条件,因此在春季 34 月播种为宜,此时春回大地,气温地湿适宜菌丝生长。 竹荪不耐旱也不耐渍,因此穴位排水沟要疏通。 干旱时要浇水保湿,以不低于60%为好。 冬季 1520 天浇水一次,夏季 35 天一次。 浇水不宜过急,防止冲散表面盖叶层。 土壤含水量要经常保持 1518%。 每年都必须砍伐一定数量的竹子,增加竹鞭腐殖质,使菌丝每年均有新的营养成源。 每年冬季必须耕地一次,除掉杂草,疏松土壤,使菌丝得到一定的氧气。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