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改作菇场技术内容摘要:

2、、供水等条件。 架规格冷库一般都有摆放货物的床架,可改造成为 5 层菇床,总高 架的规格为:架宽 ,层间距 60 厘米,最上层距屋顶 ,最下层距地面 20 厘米,床架间留有不低于 50 厘米宽的走道。 如果冷库平面面积为200 平方米,设 5 层床架的菇床面积约 500 平方米。 风设施夏季生产时,为避免将库外湿热的空气直接吸入冷库内,可将进风管道与库内的制冷机进风口相连接,使制冷机既可直接冷却新鲜空气,又能循环冷却室内空气。 库内原有的制冷机、循环风机、排风口的电机功率均不变。 温设备在库外安装 的蒸气锅炉,采用暖气片和放气阀两种方式升温,进行培养料的后发酵。 设水管使喷水、加湿方便。 2 用菌种经多次试 3、验比较,筛选出适合在冷库栽培的蘑菇菌株“河大 2 号”。 此菌株发菌快、出菇齐、转潮快、产率高及商品率高。 养料配方按出菇面积 100 平方米计:麦秸 4500 千克,湿鸡粪 4000 千克(约 4 立方米),饼肥 90 千克,石膏 350 千克,尿素 30 千克,石灰 140 千克,磷肥 90 千克。 此配方的特点:一是含氮量较高,经后发酵达 右;二是石膏的用量超常规(一般为 2%),这是因为鲜鸡粪较黏稠(含水约 50%),多加石膏能改善堆肥的分散性。 发酵按配方将预湿的秸秆、湿鸡粪及其他辅料混匀建堆。 调水原则为一湿、二调、三不动,即第一次翻堆要加足水,第二次翻堆适当调补水,第三次翻堆尽量不加水。 前 4、发酵 21 天左右,避免培养料发酵过熟。 前发酵合格培养料标准:感观标准,料呈棕褐色,紧握尚有弹性,黏滑脏手,浸出液混浊,指缝间有水而不滴落,有氨味,可见放线菌白斑;理化标准,含水 72%74%, 氮 2%,含氨 发酵是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必要工序,操作如下。 趁热将前发酵合格的培养料运到库内,松散的平铺在各层架上,安装好热敏温度计,料中放 3 个,空间放 2 个。 通过暖气管道或直接放蒸汽升温,同时开风机进行室内空气循环,温度升到 5860保持 68 小时进行巴氏消毒。 库内抽进新鲜空气,缓慢降温腐熟,库内气温以每天降 3为宜,冬季经过 10天、春季 11 天、夏季 12 天后,料温及气温稳定在 2 6、。 料温保持在 2426,相对湿度保持在 85%90%。 为促进菌丝生长上土,每天通风 35 小时。 3 出菇管理利用冷库进行蘑菇栽培,在控温、通风和加湿等方面,与专用菇房差别很大。 因而出菇期间调控温、湿、气的技术较为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实践经验和监测数据。 温降温是诱导蘑菇原基形成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当菌丝上土面积60%时要即时降温,控制在 1516,促使蘑菇原基形成。 温度的控制根据自然气温而定,不同季节采取的控温、通风方式有所不同。 春秋季生产,库内气温较适合,基本不用耗能降温或升温,发菌和出菇期间适当给以新风和循环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即可。 夏季生产时,发菌期每天须开制冷机 1 次,每次 1 小 7、时左右保持发菌需要的温度。 出菇期间,每天须开制冷机 2 次,每次 12 小时。 因库外气温湿热,进新风一般安排在早晚进行 23 小时。 冬季生产时,发菌期每 2 天加温 1 次,每次 23 小时。 出菇期间,每 45 天加温 1 次,即可保持 1618的库温。 通风在每天的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 冬季菇房温度相对于夏季来说较易控制,管理较容易。 覆土表面形成米粒大小的白色原基时,每天轻喷雾水,要少量多次幼菇长到黄豆大小时,加大喷水量。 以后随着菇体的逐渐长大,菇多多喷、菇少少喷,喷水量可按出 1 千克蘑菇补 1 千克水来计算。 采菇高峰期一般不喷水,采后喷 1 次大水,促进转潮。 一定要做到喷水后立即通新风或进行 8、室内风循环,以散发菇体上的水分,预防菇体感染细菌。 风冷库栽培蘑菇能否成功,最关键的是解决通风问题。 冷库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理论浓度为 还有氮 78%,氧 21%,其余为氩、氖等惰性气体)。 在冷库内,发菌期如整夜不通风,二氧化碳浓度高达 2%,比库外高 50 倍。 出菇期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对蘑菇发育就有害,例如幼菇发育不良,柄长易开伞,形成轻薄次菇或畸形菇。 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菇床易“冒菌”,形成浓密的菌被而不现菇蕾。 分与湿度正在迅速发育长大的蘑菇水分蒸腾作用较强,一个直径 6 厘米的蘑菇,其水分蒸发量是 24 毫克/24 小时。 如果水分的蒸发过快,菇体表面就会失水而产生鳞片或干裂。 所以要经 10、,菇体也形成冷凝水层,进而导致菇体菌斑生成或床面孳生霉菌,这是夏季菇房内染菌较高的主要原因。 56 月冷库外温度,白天 3035,晚上 2530;库外天气湿度,晴天60%,雨天 90%。 130 平方米菇房内,一天分 3 次循环冷风机降温,每次80130 分钟,温度上下变化范围 45,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范围 30%40%。 库房温度骤降造成空气含水量损失,因而湿度陡降,是导致菌床和菇体失水,甚至幼菇干萎而死的主要原因。 利用普通冷库进行栽培,由于没有空气的预加温或降温、加湿或除湿所需要的设备,一般只能抽入未经处理的自然空气,因而调节空气湿度是个难点。 需指出,夏季库外的空气是湿热的,而室内墙壁等环境是干冷 11、的,在这种情况下抽进空气,会产生冷凝水而使库内湿度剧增,容易暴发红色面包霉等杂菌。 库内空气干燥时,采用加湿器或喷雾降温,将水雾化成 330 微米的雾滴。 由于水分迅速蒸发而大量吸收空气热量,再将湿气排出室外而实现降温,降温幅度为 35。 照 6 月份早 8 时室外日光 8 万勒克斯,室外阴处 660 勒克斯;130 平方米库内装 36 支 60 瓦日光灯管,距灯管 50 厘米处为 650 勒克斯:上、中、下菇架处分别平均为 123、59、41 勒克斯,这样的光强度对蘑菇是足够了(但对白灵菇的需求相差甚远)。 虫害防治夏季栽培,冷库容易爆发病虫害。 例如,蘑菇栽培需要高温高湿条件(例如后发酵),床架多是竹木结构,极易生霉。 因而必须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思想意识,认真进行菇房内外的全面消毒,一般用甲醛熏蒸后,再用波尔多液进行喷涂,最好采用高温蒸汽杀菌。 此外注意清理一切污染源,这是整个防治工作的基础。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