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试卷内容摘要:

近似的强度值等。 2.说明 WSn=25%的 Pb— Sn 合金在下列各温度时有哪些相组成物。 有哪些组织组成物。 ( 1)高于 300℃; ( 2)刚冷却至 180℃,共晶转变尚未开始; ( 3)在 183℃共晶转变刚完; ( 4)室温。 答:( 1)高于 300℃:相:液相,组织为 Pb— Sn溶化物 ( 2)刚冷却至 180℃,共晶转变尚未开始:相为液相 +α相,组织为Pb— Sn 溶化物 +α回溶体 ( 3)在 183℃共晶转变刚完:相为α相和β相,组织为(α +β)共晶组织 ( 4)室温:相为α相和β相,组织为α +(α +β ) +β II。 2— 2为简化的铁碳合金状态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 1) 以相组成物填写相图。 (标注见课本 P51) ( 2) 填空: 碳在α Fe中的固溶体 称 铁素体 ,其符号为 F或α ,晶格类型是 体心立方晶格 ,性能特点是强度 硬度低 ,塑性 韧性好。 ( 3) 碳在γ Fe 中的固溶体 称奥氏体,其符号为 A或γ ,晶格类型是 面心立方晶格 ,性能特点是强度低 ,塑性 好。 ( 4) 渗碳体是铁与碳的 间隙固溶体 ,含碳量为 %, 性能特点是硬度 很高 ,脆性 韧性几乎为“零”。 ( 5) ECF 称 共晶线 线,所发生的反应称 共晶 反应,其反应式是 →γ +Fe3C 得到的组织为 莱氏体( Le)。 ( 6) PSK 称 共析 线,所发生的反应称 共析 反应,其反应式是 γ →α +Fe3C 得到的组织为 珠光体( P)。 ( 7) E 是 碳在中的α Fe 最大溶解度 点, P 是 碳在γ Fe 中的最大溶解度 点, A1 即 PSK 线, A3即 GS 线, Acm 即 ES 线。 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一温度。 答:对于过共析钢而言,淬火温度为 AC1+( 30~ 50)℃ ,确定不同冷却速度下可能获得的组织,并比较其硬度值。 答: V1线是炉冷后空冷,得到的是珠光体( P), V2 是加热后空冷,得到的是索氏体( S)或回火索氏体( S回); V3得到的是下贝氏体、马氏体和过冷奥氏体( B 下 +M+A′); V4 为水冷,得到的是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M+A′ )。 硬度值 :PS B 下 M+ A′ 6. 共析钢 C曲线与冷却曲线如图 ( 1)指出图中各点的组织 ( 2)并奥氏体化后各冷却方式下的热处理工艺名称 答:( 1) 1:过冷奥氏体; 2:过冷奥氏体和珠光体; 3:珠光体( P); 4:过冷奥氏体; 5:过冷奥氏体和索氏体; 6:索氏体( S); 7:淬火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M 淬 A′); 8:过冷奥氏体; 9:过冷奥氏体和贝氏体;10:贝氏体( B)。 ( 2) V1:等温退火; V2:正火; V3 等温回火; V4:淬火。 T12 钢小试样分别加热到 780186。 C和 860186。 C,经保温后以大于 Vk的速度冷却至室温,试问:( T12 钢 Ac1=730186。 C Accm=830186。 C) ( 1)、哪个温度淬火后晶粒粗大。 ( 2)、哪个温度淬火后未溶碳化物较多。 ( 3)、哪个温度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较多。 ( 4)、哪个淬火温度合适。 为什么。 答:( 1) 860℃下淬火后晶粒更细。 860℃ 830℃,即加热温度大于AC㎝由于奥氏体晶粒粗大,含碳量提高,使淬火后马氏体晶粒也粗大,且残余奥氏体量增多,使钢的硬度、耐磨性下降,脆性和变形开裂倾向增加。 ( 2) 780186。 C下未溶碳化物较多, ( 3)) 860℃下残余奥氏体量较多。 ( 4) 780186。 C更适合淬火。 T12 是含碳量为 %的碳素工具钢,是过共析钢,其淬火火为 AC1+( 30~ 50)186。 C。 8. 45 钢及 T10 钢小试件经 850186。 C水冷、 850186。 C 空冷、 760186。 C 水冷、720186。 C水冷处理后的组织各是什么。 ( 45 钢: Ac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