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某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堡堡,南至 **地堡堡,北至 **村寨。 考虑中心开发区主要为旅游、考察、科普、研究的地区,在中心开发区内进一步划分旅游功能区,将部分服务功能区和化石保护区放在中心开发区之外。 由于 XX 生物群埋藏场地和地形条件的特殊性,采取集中开发的办法。 第二章 市场需求预测 第一节 功能和目的 建立 XX生物群地质公园的目的,是开发成为旅游景区、 XX生物群研究基地、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场所,成为 具有旅游、参观、娱乐和度假、研究、交流的功能。 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特别是 1998 年以来的宣传, XX 生物群的名声已广为传播,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慕名而来。 XX生物群地质公园建成后,实际游客规模的大小由多种因素决定,如贵州省旅游业的总体水平、邻区旅游景点的开发状况、地质公园的建设情况和宣传力度等。 第二节 环境容量计算 合理的环境容量计算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保证在旅游资源质量不至于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合理的环境容量能够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 的旅游需要。 XX地质公园的环境容量测算采用面状容量测算方法,其计算公式是: D=S T/w t 式中: D— 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 S— 可游览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T— 景区每日开放时间; t— 游人平均游览时间; w-景区人均合理环境容量指标; XX生物群地质公园中心区面积 k ㎡ , S= k ㎡ 1/6= k㎡。 每日开放时间 T 为 10 小时。 游人平均游览时间 3小时。 景区人均合理环境容量指标 k ㎡ ,计算结果为: D= 10/ 3 70%=3663(人次 )。 第三节 客源市场分析及定位 一、目标市场定位 当前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是市场两极化发展,一极是大众化市场,规模较大,消费较低;另一极是个性化市场,规模较小,消费可观。 从 XX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实际出发,客源市场重点要面向以贵阳、安顺、兴义为主的省内及其周边地区的大众消费层和省内和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高消费层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 为此, XX 生物群地质公园定位为: ( 1)以开发贵阳、安顺、兴义的客源市场为基础,以拓展省外周边市场为主体,力争省外较远距离市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发达地区市场),拓展东南亚、日韩等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以省内近、中距离的科普旅游和国内、海外中、远距离的专题旅游,形成“以近为主、以远为辅,综合发展”的合理客源市场格局。 ( 2)将 XX 生物群地质公园融入到贵州西部旅游风景区,与安顺地区将建成的六个国家公园连接在一起,成为西部旅游风景区游客的集散地,增加安顺市的游客流量,为安顺市的旅游业增加经济效益。 二、客源市场的空间定位 根据上述市场定位的总体思路以及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的距离与游客数量间的比例关系,即客源距离增加而人数衰减的规律,可将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定位 如下。 一级市场:包括省内主要的城市,以 XX 县周边直径 150 公里内(大约 2 小时车程)的省内其它城镇居民。 二级市场:邻省周边市场如四川、重庆、广西、湖南、湖北、云南等地。 三级市场:包括东部沿海市场如广东、深圳、珠海、上海等;北方市场如北京、东北以及西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市场。 此外,还包括海外市场中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市场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市场。 机会市场:海外市场中的欧洲、北美及其它市场(游客人数最少,但消费水平最高)。 中小学生市场:贵阳、安顺、兴义中小学生达 200 多万, 和教育部门联合举办寒暑假、春游、双休日游的科普教育活动,潜力很大,是开展科普旅游的重要客源。 第四节 游客规模预测 XX生物群地质公园建成后,实际游客规模的大小由多种因素决定。 例如,贵州省旅游业的总体水平,邻区旅游景点的开发状况,地质公园的建设情况和宣传力度等。 根据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指标,结合游客规模的平均预测估算,可将其分为:近中期( 20xx—— 20xx 年) ,预测 20xx 年游客基数为 500人 /日,全年游客流量为 9 万人,近中期按每年 10%的增长率,到20xx 年全年游客为 万 人。 远期( 20xx—— 2020 年),按每年游人流量平均 15%的增长率,到 2020 年全年游客可达到 万。 第三章 地质公园空间层次划分 第一节 地质公园空间层次划分 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中地质公园空间层次划分及说明的要求,因此,本公园空间层次可划分为:对公园空间层次级别进行划分并对公园土地按使用功能进行分区。 公园空间层次级别划分如下:公园、园区、景区、景群、景点(物)。 功能分区:游览区、服务区、保护区。 第二 节 XX 生物群地质公园景观分类系统 一、古生物景观分类系统 建立一个适宜的分类系统,是对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景观进行标示说明和保护利用的基础。 分类的基本原则:游客易于接受;避免过分的专业化;尽量从较直观的景观自然分类出发;充分考虑公园中地质景观的实际类型;尽量避免不同类型的叠加和分类的不确定性;基本大类应该涵盖所有的地质景观类型。 由于国家地质公园是向游客展示有吸引力的景物和景点,在分类系统中用景观而不用“遗迹”一词,地质景观是指具有优美性和观赏性的地质遗迹。 按照该系统将 XX 生物 群地质公园中心开发区分为游览区、服务区和保护区。 二、 XX生物群保存分类 本区古生物化石、古植物化石、生物群落化石三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分布,不能单独分开标示。 三、 XX生物群地质景观评价 国家地质公园的评定标准按《国家国家公园评审标准(试行)》:( 1)自然属性;( 2)可保属性;( 3)保护管理基础。 自然属性又分为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优美性。 可保属性分面积适宜性、经济和社会价值及科学价值。 保护管理基础分为机构人员配备、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基础工作及管理条件。 其中主要考虑以下七个因 子: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概念、典型性、稀有性、优美性、科学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和保护管理基础。 其它因子在评审中也要受到重视。 本研究报告用国土资源部环境司颂发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 20xx 年 11 月,试行)进行评定。 评价因子 ( 1)价值评价因子: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稀有性、自然完整性。 评价因子中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指在具体的地质景观群或景观点上所附着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地质科学史上的意义。 ( 2)条件评价因子:环境优美性、观赏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XX 生物群地 质景观分级 因无条件量化,暂不细分。 四、 XX生物群地质景观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价值评价因子中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稀有性、自然完整性。 条件评价因子:环境优美性、观赏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对 XX 生物群的评价指标分级情况,请参阅《建立贵州 XX 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申请报告中的有关部分。 第四章 开发设计规划方案 第一节 总体规划的规模 一、 XX生物群地质公园性质 XX生物群地质公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化石精美、保存完整、新属新种众多的地质公 园。 以保护 XX 生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及其伴生的鱼类、海百合化石和相关地质遗迹为主要对象,具有科学研究、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的双重性质。 并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学习和科考为一体的地质公园。 总体规划面积 26平方公里,可列为中型地质公园。 二、公园功能区范围 中心区:以 ****为地质公园中心,包括 **堡堡、大坡顶、 **竹林堡堡、 **地堡堡、 **堡堡(东经为 105176。 26′ 07″ — 105176。 26′ 58″,北纬 25176。 51′ 20″ — 25176。 53′ 05″),面积为 方公里。 考虑 XX生物群的特殊分布和埋藏情况, 建设项目以不破坏 XX 生物群为原则进行详细规划,建筑物安排在不产 XX生物群化石的空隙地区。 服务区:除了在公园中心区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外,将餐饮和住宿区的建设安排在小凹民族村寨,其目的是减少公园建设的压力和帮助民族村寨发展经济。 化石保护区:包括中心区和服务区之外的 25 平方公里范围,具体位置为东喜塔、对面山,西至沙二地、水塘边,南至 320 国道公园入口,北至下九寨。 三、设计规划的原则 以《贵州 XX 古生物群总体规划》作为详细规定性、定位、定量的依据。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积极保护、 合理开发的前提下,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自然资源”的基本国策,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实现古生物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遵循“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创造满足人们观光、科研、度假、休憩于一体的地质生态旅游区。 强调适度的土地使用兼容性。 注重 XX 生物群公园内各项配套设施的古朴、仿生性建设。 第二节 中心开发区 为 XX 生物群地质公园的主体开发区,规划面积为。 在中心开发区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中 心区地质资源的作用,同时开发与之相关的其它地质资源 (如生态标志、沉积岩、沉积构造、地质构造等 )。 XX 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中心开发区内由入口区、博物馆区、观景区、专家采集区、现场保护区、盗挖遗址区、经济果林区、民族村寨休闲区和游人采集区组成。 入口区:入口区分为第一入口区与第二入口区,第一入口区联接 320国道,布置停车、交通聚散、标示公园所在的功能,其停车场服务于商业区内的游人,面积为 平方公里;第二入口区是进入公园核心内的主入口,其布置停车、售票、检票、交通聚散等功能,形成景观性,导向性和标志性的前景空 间,其停车场服务于公园内游人,面积为 平方公里。 博物馆区:采取集中与适当分散、封闭和开敞相结合的方式布局,形成博物馆、室外展示厅、两大展馆系列,室外展区、珍稀孑遗植物引种区和博物馆建筑相间布置,使室内、室外空间有机协调,浑然一体,内部车辆停车场供园内管理用车和旅游电瓶车使用,面积为 平方公里。 现场保护区:用现场保护化石房用来保护未出土的化石,且展示给游人,面积为 平方公里。 观景区:设置观景台,用于游人登高了望、休闲之用,面积为 平方公里。 盗挖遗址区:保留了生物群化 石被肆意采集和掠夺的痕迹,给游人展现了化石被破坏的后果,警示游人要保护生态资源和自然遗产,面积为 平方公里。 游人采集区:是供游人学习采集化石的地方,并且可在游人参与采集化石指导站体验到化石由采集原品到加工成成品的过程,并购买到自己喜爱的化石标本。 面积为 平方公里。 专家采集区:设有科学工作站,供各个地方的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分析地质活动和化石内容等的平台,面积为 平方公里。 民族村寨休闲区:为了不破坏公园的地质结构和科研气氛,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设于民族村寨休闲区内,包括餐馆、环卫、住 宿、配电等合理的服务网络,既让游人感受到乡间野趣,也给周边村寨带来了经济效益。 经果林区:种植各种经济果树,对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起到了补充作用,面积为 平方公里。 第三节 服务区 主要功能是为地质公园发展服务的配套工程,建筑物设在中心功能区之外。 主要有: 一、古生物化石采集指导站 主要是对古生物化石和科普爱好者进行化石采集提供指导、加工、包装、销售管理的有偿服务。 体现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产品性。 按有关规定向游客出售或者赠送化石标本。 二、 工艺品购物区 该区主要出售一般的旅游纪念品、必须品等,也包括地质公园的介绍书籍、图片、化石模型、光碟等,还可设立出售国家和地方政府允许的科学意义不大的化石标本专卖店。 由地质公园管理处统一管理。 三、餐饮和住宿区 餐饮和住宿区在中心区之北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小凹村寨,补贴给农民部分经费,建设乡村旅游基地。 建筑要突出古朴和民族特点,内部装饰要大方、简洁、整齐、干净、卫生,要有通信等现代化设施,并与地质公园环境协调一致。 餐饮要突出地方特色和绿色食品,充分利用“花江狗肉”的名牌效应,有效带动整个“农家饭”饮食 业,让“农家饭”成为一个支柱性餐饮内容。 农家菜和野菜是其中主要食品,要做到卫生、可口、实惠。 要注意餐饮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住宿区也可考虑设 0K 厅、综合娱乐室等,让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相互渗透。 四、交通、通信设施 在大门口利用 320 国道的宽度和公园接口,为过路游客上下车提供方便。 在中心区入口处的前面建设一个能容纳最高游客流量的停车场,中心区内也设立一个小型停车场,供内部停车和特殊需要。 修建配套的道路网络和通信设备,保证游客的出入方便和安全。 五、水电供应及排污系统设施 按照建设规模、环境容量、旅客流量等条件,设 计安装地下电缆和供水网管水电供应系统和排污系统,保证水电正常供应。 公园应该配备一台发电机,在国家电网突然停电时,采取供电的应急措施。 根据该区降雨量多的特点及喀斯特裂隙发育无隔塞规层不容易蓄水的弱势,在低洼地区多修建一定规模的蓄水池。 六、标志牌的设计 按照“指南”的要求有交通引导牌、标志牌、界域标示牌、区域说明牌(游览区说明牌、服务区说明牌、保护区说明牌)、景观说明牌、管理说明牌和综合说明牌。 七、地质公园的宣传及导游出版物 包括地质公园的光盘、地质公园宣传页、导游图、导游手册、地质公园的画册和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等。 八、地质公园导游的科学培训 要求公园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必须进行科学培训,学习地质公园有关知识、地质学、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等,并由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部门进行考核。 第四节 保护区 保护区是地质公园的远景区,面积为 25平方公里左右。 离中心区较远,交通不便,暂时不开发。 待中心开发区建设好以后,随着 XX生物群开发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适应扩大建设的需要,可以在该区选择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