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夜蛾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1、文名称:麦穗夜蛾拉丁学名:肃、青海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体长工 6 一 19 毫米,翅展 4042 毫米。 前翅基剑纹黑色,环状纹和肾状纹银灰色,外缘有 7 个小黑点,并密生缘毛。 卵圆球形,初产乳白色后变灰黄色,卵面第二层不规则形。 幼虫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26 毫米,头部深黄褐色,中央有 1 深褐色八字纹。 背线白色。 蛹黄褐色至棕红色,长 18米。 为害作物:小麦、大麦、青稞和芨芨草、冰草等杂草为害症状:麦穗夜蛾以幼虫为害。 初孵幼虫在麦穗的花器及子房内为害,2 龄后在籽粒内取食,4 龄后将小麦旗叶吐丝缀连卷成筒状,潜伏其中,日落后出来为害麦粒,仅残留种胚,致使小麦不能正常生长和结实。 分类属性:鳞翅 2、目,夜蛾科发病特点:麦穗夜蛾每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田间和芨芨草墩下越冬。 4 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 月下至 5 月中旬幼虫在土表作茧化蛹。 蛹期 152 个月,羽化盛期在 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成虫日伏夜出,取食小麦花粉。 卵多产在小麦第一小颖内侧或子房上,一般卵以块状产下,用胶质物粘合在一起,每块有卵 730 余粒,卵期 13 天左右。 幼虫 7 龄,初孵幼虫取食花器与子房,个别有为害颖壳内壁表皮层,一般 l2 头或 89 头群集在 龄后即在籽粒内食害,4 龄进入暴食期,将小麦旗叶吐丝缀连成筒状,白日潜伏其中,日落后出来取食麦粒,仅残留种胚,天亮前停食,每头幼虫可食害小麦 30粒左右,幼虫为害期平均 225 个月。 小麦收获后,幼虫转移到土表层内,并可在麦捆下继续取食,9 月中旬后陆续在土中作土室越冬。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