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铁路路基_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内容摘要:

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 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 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9.对于宽度较宽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测量,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20)跨河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 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六.沉降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 根据《客运专线铁路 无碴 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施工单位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委托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全过程对沉降变 形进行平行观测,平行观测的数量,一般地段应不少于其沉降变形监测工作总量 10%,对于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等区段,平行观测的数量不应少于 20%,以确保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工作质量满足 无碴 轨道评估技术要求。 第四章 专业要求 一、路基工程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 5c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 2cm/年。 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 3cm。 无碴 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 无碴 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条: 路基 在 无碴 轨 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 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 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 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sjsh VR ? 式中: shR —— 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 m); sjV —— 设计最高速度( km/h)。 2.一般规定 (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 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轨道结构的安全。 ( 2) 路基上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 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 满足 无碴 轨道铺设要求。 ( 3)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 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 时间 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 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 要 进行必要的检查。 3.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 求 ( 1)沉降观测内容 1)路基面的沉降 变形 观测 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3)过渡段沉降观测 4)路基稳定性观测 5)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 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上铺设 无碴 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 合设计要求。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不少于 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完成沉降或控 制沉降的措施。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并有针对性的对路桥过渡段差异进行重点观测。 (一 )、路基沉降监测剖面布置说明: 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 5m 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 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 段应适当加密。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 5m、 15m、35m 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 ( 1)路堤均采用堆载预压。 路堤地段采用Ⅰ、Ⅱ、Ⅲ型监测断面,Ⅱ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每间隔 3 个Ⅰ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监测断面。 ( 2)Ⅰ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 5 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 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 2 个沉降监测桩 ,其余 3 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 1m 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 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 3)Ⅱ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 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 5 个,埋设方法同Ⅰ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 计位于路堤中心 ,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 ( 4)Ⅲ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剖面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 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 1m 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基床底层顶面上,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堤基底碎石垫层顶面处。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 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 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 2m 处设置一个 I 型观测断面,平面布置见Ⅳ型。 路堑地段均采用堆载预压,采用Ⅴ型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距两侧路肩 1m 处各设 1 根沉降监测桩,路基中心设沉降板,底板至于基床底层顶面,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二 )监测元件埋设说明: 沉降监测桩:桩体选择Φ 20mm 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 ,桩周 用 C20 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 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 40mm 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 75mmPVC 管)组成。 底板尺寸为 50cm 50cm,厚 5cm。 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 ( 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 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 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 3)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 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 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 管外接头连接。 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 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水平,填土至 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小凹坑将压力计放入坑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 埋设完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 C20 素混凝土保护墩 ( m m ) ,墩内预埋剖面 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 C20 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 m m ,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 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 20~ 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 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 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 Ⅳ型断面中剖面管在涵顶填土 厚开槽施工埋设,原则同基底剖面管埋设方法。 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 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 m m C20 素混凝土保护墩。 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 C20 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 m m ,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 为初始读数。 (三 )监测方法与要求 监测方法 ( 1)横剖面沉降监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按二等水准精度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 ( 2)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 3)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