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癌症抓紧治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黄萎病被棉农称之为“棉花癌症”。 目前,持续多日的高温多雨,使棉田表面看来是“形势一片大好”;但笔者在田间调查时发现,棉田中依然存在枯、黄萎病病株,下部叶片干边,向里延伸呈失绿黄化状,整株生长不良、相对矮小。 特提醒棉农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一、发病特点。 枯、黄萎病主要以土壤中带菌(枯萎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710 年,黄萎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 68 年)、病株枝叶残体带菌、种子带菌等因素而导致发病,长期连作、管理粗放、土壤偏酸、土壤偏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质粘重、缺钾等因素则诱发发病严重。 部分地块常常两种病害混合发生。 发病与地温和湿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枯萎病一般在地温 20时开始发病, 2、地温在 2530为发病的高峰,32以上时停止发展。 黄萎病在棉花进入蕾期后也开始发生,2528为发病的高峰,25以下和 30以上发病缓慢,35以上停止发展。 二、药剂防治。 对于棉花枯、黄萎病防治,品种抗病性强是基础因素,但药剂防治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措施。 笔者依据杀菌、调节、营养“三合一”的思路,总结出几条农药配方,配方为常用手动喷雾器的每桶用量:14死腐康 20 克36棉枯净(三氯异氰脲酸,注意不要和有机磷农药混用)15 克E 导素(芸苔素与营养元素制剂)40 克黄腐酸盐 50 克。 80乙蒜素 16 克50多菌灵 30 克素乙酸 1 克多得 50 克(稀土类多元素制剂)。 14死腐康30 克80乙蒜素 8 克E 导素 40 克35富钾型靓丰素 25 克。 三、注意事项。 根据天气预报在每次下雨前(或浇水前)及时喷一次“预防药”,并在下雨后(或浇水后)再喷药 12 次,以控制病菌的蔓延。 喷药的同时,对重病株及其周围棉株进行灌根,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喷雾。 以上配方注意交替使用,单方连续应用以不超过 2 次为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