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三病四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病四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春棉的“三病四虫”指棉立枯病、棉枯萎病、棉黄萎病和地老虎、棉蚜虫、棉红蜘蛛、棉盲椿。 “三病四虫”的为害性较大,是黄淮棉区病虫防治的主要对象。 掌握“三病四虫”的为害特点,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和避免为害,是春棉生产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 1 害特点立枯病是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 在棉苗出土的一个月内,遇到持续低温、寒流降温、阴湿多雨等天气,立枯病会严重发生,使茎基部表皮产生黄褐色病斑,后腐烂凹陷,使茎基部变细、木质部导管裸露、幼苗逐步死亡。 治措施(1)可用种子量 1%的 50%多菌灵或用种子量 1%的 70%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或 50%退菌特拌种, 2、也可用 50%多菌灵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 800倍液或 50%退菌特 1000 倍液常温浸种 15 小时。 (2)对于适播期内等行种植的棉田可用 5060的地膜单行覆盖,宽窄行种植的棉田可用 80100的地膜双行覆盖,使膜边距播种行 25右,播后随即覆盖,拉紧膜,压实边。 注意及时破膜,防止高温烧苗。 (3)在 5 月上、中旬的低温天气里,可用 50%多菌灵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 800 倍液或 50%退菌特 1000 倍液进行 1 次灌根。 2 害特点枯萎病有两个发病高峰期,首峰期在 6 月中下旬至 7 月上旬,次峰期在 8 月上中旬,可表现为叶片黄色网纹型、紫红型、青枯型 3、、黄化型、萎蔫型和植株矮缩型,其共同特征是茎的木质部导管呈褐色;黄萎病的发病显现期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上中旬,表现为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叶脉间失绿,产生不规则淡黄色斑块、叶缘失绿变黄稍向上卷曲。 棉枯萎病和黄萎病混生于同一棉田或同一植株的现象较为普遍。 治措施棉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时期,使用药剂和防治措施大致相同。 (1)新茬棉田,以防治种子病菌的为主。 在药液拌种时加入枯萎立克成 100 倍液或加 99 植保成 300 倍液。 (2)重茬棉田,既要注意防治种子病菌,又要注意防治土壤病菌。 在作好药剂浸种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一喷一灌一涂;一喷是在 6 月上中旬用 99 植保 500 倍液或枯萎立克 80010 4、00 倍液普遍进行 1 次叶面喷施预防;一灌是对于显病状植株,可用 99 植株 300 倍液或枯萎立克 100 倍液或 50%多菌灵 500 倍液,或 50%甲基托布津 800 倍液进行灌根,灌根半径50度 25上,这对病株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同时对土壤病菌也有很好杀灭作用;一涂是用锋利刀片在病株茎基部多处划伤至木质部后,用 99 植保500 倍液或枯萎立克 200 倍液对伤口涂抹,使病株很快恢复。 3 害特点地老虎主要食害棉苗幼茎,于夜间窜出,从棉苗茎基部咬断后将茎梢拉入洞穴食用。 治措施(1)在棉苗出土后,用地虫净 500 倍液冲涂幼茎,对地老虎的食杀有特效。 (2)用敌百虫加水溶化后拌于切碎的鲜 5、草、鲜菜或菜籽饼中,于傍晚沿种植行撒施,诱食杀灭。 4 害特点棉蚜也叫腻虫,一年繁殖 20 代以上,以第四代开始,在 58 月都会对棉花产生为害。 主要分为 5 月中下旬至 6 月上旬的春蚜为害高峰期和 7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月上旬的伏蚜为害高峰期,出现在棉株嫩梢的茎、叶柄、叶片背面等部分,刺吸汁液,造成棉株幼嫩部位不能正常发育伸展。 棉红蜘蛛也叫棉叶螨,一年可繁殖 15 代左右,主要为害时期介于棉春蚜、伏蚜之中或之间,出现在棉叶的背面刺吸汁液,使受害部位失绿变红而失去光合能力。 治措施(1)在药液拌种或浸种时加入种子量 2%的呋喃丹颗粒剂。 (2)杀灭春蚜及红蜘蛛,视发生情况施药 13 次,可加 5% 6、吡虫啉成 1000 倍、20%三氯杀醇成 1000 倍等制成混合药液均匀喷施虫集部位。 杀灭伏蚜及棉红蜘蛛,视发生情况施药 23 次,加 40%氧化乐果成 1000 倍、20%三氯杀醇成 800 倍等制成混合药液或加 50%甲胺磷成 1000 倍、20%速螨酮 2000 倍等制成混合药液均匀喷施虫集部位。 5 害特点棉盲椿也叫小臭虫,一年发生 35 代,从 6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都会对棉花产生为害,主要为害时期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 在棉株的顶芽、嫩叶、花蕾或幼铃上刺吸汁液,使受害部位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分别形成“公棉花”、穿孔叶、丛生芽、受害蕾或铃干枯脱落等现象。 治措施(1)苗期防治。 在 6 月中下旬用呋喃丹或久效磷或甲胺磷等 1 咖倍液滴心 1 次,可起到对盲椿、蚜虫、红蜘蛛的一药三治和保护害虫天敌的作用。 (2)成株期防治。 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视发生情况施药 12 次,加50%甲胺磷成 800 倍液、加 渗高效氯氰菊酯 1000 倍液等制成混合药液均匀喷施虫集部位。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