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常见铃病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表现为烂铃,既影响棉花产量,又影响棉花品质。 烂铃所致的损失达总产量的 10%以上。 河南省棉田铃病常见的有铃疫病、炭疽病、红腐病、红粉病、黑果病等。 多发生在八月中、下旬多雨年份,特别遇连日阴雨高温高湿时发病较重。 一、铃病症状铃疫病:此病多发生在棉株下部的成铃,从铃基部、铃缝或铃尖部位先发病,开始出现深青色水渍状,逐渐发展到全铃,变为青褐色,最后成为黑色油光状不规则病斑,边缘颜色渐浅,有病部位与健康部位界限不明显。 如环境条件适宜,发病 35 天,整个铃面变为油光青褐色或黑色,以后铃面生出一薄层霜霉状物,棉铃变黑腐烂或成为僵瓣。 发病晚的只铃壳变黑,对棉絮影响较小。 炭疽病:初期多在铃 2、尖附近发生暗红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褐色圆形斑,边缘呈紫红色,稍有突起,中间凹陷。 气候潮湿时,病斑中间产生红褐色黏性物质。 严重时病铃停止生长,腐烂或成僵瓣。 病轻的早吐絮,棉絮为褐色。 红腐病:病斑多从棉铃基部、铃尖或铃缝处发生,初期呈暗绿水浸状,后扩展到全铃,引起黑色腐烂,表面生粉色或粉红色霉层。 红粉病:其症状与红腐病相似,不同的是红粉病霉层较厚,呈红粉松散的绒状物,潮湿时霉层变粉白色;而红腐病的霉层较薄而紧密。 黑果病:受害棉铃开始变为淡褐色,全铃发软,后期铃面生出突起小点,初显白色,后发展成黑色。 为害严重的棉铃,铃壳僵硬,布满一层灰黑色霉层,成为煤烟状黑果,常不脱落,僵硬于果枝上,内部纤维成为灰黑 3、色硬结,不能开裂。 二、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实行间套作。 实行棉粮、棉薯、棉萝卜等多种形式的间套作,增加棉田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创造有利于棉花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又能增加收益。 合理施肥。 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增加磷、钾肥施用量。 氮、磷、钾配比以 1:宜。 多施农家肥。 合理灌、排水。 切忌大水漫灌,以细流沟灌为好。 雨后要及时排水,减少田间湿度。 精细整枝。 及时整枝、打老叶、拔空株,增加棉田通风透光条件。 打下的枝叶带到田外埋掉。 摘收病铃。 对已发病的棉铃及时摘收。 发病的棉铃龄期都在40 天以上,内部纤维已长成,若不摘,病害继续发展就烂掉而且迅速传染,摘后还能挽回一定产量。 摘下的病铃可先用 1%的乙烯利药液浸醮后再晾晒。 化学防治:一般开花后 30 天的棉铃开始发病。 当棉田下部有部分青铃时,要及时喷洒 80%代森锰锌、58%甲霜灵锰锌、甲霜灵福美双或敌唑酮等药剂来保护棉铃。 在发病初期喷药,也能控制病情发展。 在喷药时加入 27%的高脂膜,可在棉铃表面形成一层膜,防止病菌侵入,也防雨水冲刷,保护作用更好。 专利查询。棉花常见铃病的发生与防治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棉花单产皮棉150千克以上的栽培技术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50 千克以上的栽培技术 近两年我团在棉花生产上大力推广高密度栽培及组装配套新技术,加强了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在遭受了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的情况下,仍获得了大丰收。 更可喜的是,连续两年单产皮棉 150180 千克的高产条田成批涌现。 在多灾年份的 2003 年我团棉花单产(皮棉)达 150 千克以上的面积为 2386 公顷,占棉花总播面积 单产(皮棉)180
棉花打药注意哪些部位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践证明,棉花要丰产,管理是关键。 在棉花的生长和管理中,喷药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棉花常发生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盲椿象、红铃虫、棉铃虫、金钢钻等。 这些害虫的产卵及危害的部位各不相同,所以打药一定要注意部位。 棉花苗期,蚜虫、红蜘蛛等在棉叶背面危害,喷打农药时,药水要喷打在叶的背面。 棉花中后期发生的红铃虫产卵在嫩尖、嫩茎和嫩叶背面,结铃后多数卵产在幼龄的萼片与铃壳之间
最新iso9001导入计划书
8 深圳市 XXX 经济咨询 有限公司 ISO9001顾问项目企划书 High Quality Satisfy The Society 11 辅导项目 辅导内容 作用及预期的效益 产品实现 实现过程策划 a) 审查修改生产计划的管理要求。 b) 审查修改程控的管理要求。 c) 审查修改设备保养的管理要求。 d) 审查修改工模具管理的管理要求。 e) 审查修改新产品制做的管理要求。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