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大棚育苗移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育苗移栽技术在 21 团已进行了两年的试验与示范,并有了重大的突破。 实施育苗移栽可有效地避开早春时节频繁的自然灾害,利用杂交棉品种,可使棉花生育进程提前,延长有效结铃,发挥单株的个体优势,增加产量。 一、掌握适宜的温度控制,如温度控制不当,会造成出苗不齐、出苗后大小苗差异显著等现象。 出苗期相对其它时期温度要高一些,夜间最低温度 17,白天最高温度不超过 35,棉花第 1 片真叶出叶速度较慢,保持夜间 15,白天 30左右。 810 天第 1 片真叶即可展开,随后进入温度控制阶段,最高温度不超过 25,以防节间过于拉长。 移栽前半月进入炼苗期,此期棚内温度应与棚外基本保持一致,夜间 2、降温过大时,应注意盖棚膜,防止棉苗遭受冷害。 度和湿度不当是导致高脚苗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诱发病害的因素。 湿度过低则会使棉苗萎蔫,生长停止;湿度过大,徒长严重,形成旺苗。 适宜的湿度是要保证穴盘内营养土的湿润,白天温度过高时要适当降温降湿,早晨 10 时将棉帘揭起,掌握好放风时间,保证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之间,炼苗期相对湿度掌握在 40%左右。 移栽前,湿度基本与外界环境一致,但由于棉苗生长在穴盘内,蒸发量较大,基质含水量不能满足棉苗生长,及时喷水补水,避免因干旱而发生早衰。 于大棚内高温、高湿条件使棉花植株对缩节胺的敏感度降低,当 30%棉苗出苗后进行第 1 遍化调,用量按 15 千克 3、水加 缩节胺,每隔 1天喷 1 次,连续 3 次,可有效地控制棉苗子叶节的高度,子叶节最终控制在58 厘米,其效力可持续调控到棉花第 1 片真叶展平,对其它时期的节间调控措施主要通过降低棚内温湿度,采取温控、水控相结合的办法为主,化调为辅,培育壮苗。 质配比以磷肥为主,海平方米基质加三料2 千克、二铵 1 千克、磷酸二氢钾 1 千克,进入苗期后,由于基质中的氮、磷、钾的含量比较少,加上每次喷水的流失,棉苗的养分得不到保障,所以从子叶展平开始,以后每次喷水,都按每立方米水加入滴灌专用肥 克、磷酸二氢钾 克,大棚内应避免喷施尿素,以防棉苗过嫩,节间过于拉长,同时将沼液稀释 2030 倍,也可将棉饼用 4、沼液发酵到无味时取清液使用,以补充微肥。 百菌清或多菌灵 8001000 倍液浸盘,23 叶期,棉苗易感猝倒病,用百菌清 800 倍液和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交替喷施,同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湿度,可有效控制病情。 二、子未精选、苗期管理不当等因素,棉苗弱,抗逆性差。 移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苗移栽后,发根快,缓苗期短,一般为 57 天,而弱苗一般都超过 1015 天,因此,培育壮苗,提高棉苗素质,选好棉种很重要。 苗期延长的重要措施。 试验表明,5 厘米地温大于 17时移栽,棉苗扎根快,缓苗期短,棉苗长势良好。 要采取人工移栽,在移栽时土壤粗糙、挖穴浅、穴内有干坷拉、棉苗放置不正、培土不实等易造成棉苗与大田 5、土壤结合不良,形成僵苗。 移栽时穴孔深度在 1012 厘米,子叶节入土 35 厘米,最终子叶节留在地表 3 厘米即可,根据墒情和温度适当滴水。 移栽后一周可人工培土,覆土按实,以增强棉苗的抗倒伏能力。 温度低、土壤板结造成移栽后棉苗根不扎,形成僵苗。 因此,棉苗移栽后,严格掌握滴水次数和滴水量,第 1 遍滴水 25 立方米/667 平方米,第 2 遍滴水 10 立方米/667 平方米,增加地温,缩短缓苗期。 床不肥,棉苗因缺肥长势弱,抗御外界条件的能力差,移栽后遇不良环境等因素,常导致缓苗期延长。 移栽前 23 天应在苗床喷施 1次 2%尿素溶液或 600800 倍磷酸二氢钾溶液,以补充棉苗体内养分,移栽后667 平方米随水滴施尿素 2 千克、硫酸锌 2 千克,以利于棉苗早发。 造理想株形,搭好丰产骨架。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