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滴灌高密度种植早衰的主要原因及防止对策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年来棉花品种繁多,有些品种老化、退化,有些品种本身抗病性和抗早衰性差,或不适合高密度种植,导致棉花早衰。 度中早熟棉花的适播期以 5 厘米地温稳定通过 12为宜,如果播种过早或苗期遇低温冷害,由于气温较低,根生长慢且病害严重,易导致棉花根系功能受损,从而引起棉花早衰。 棉花在花铃期长时间遇到低于 15低温冷害,棉花因生理失调,代谢紊乱,导致棉花生长功能减弱,易形成棉花早衰。 水分土壤水分不足,棉花头水或 2 水受旱,影响根系的吸收及棉株的正常代谢,导致棉花根系过早老化,功能下降,吸收能力减弱,造成棉花早衰。 土壤水分过大或灌水后遇到大雨,造成田间积水,根系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2、因积累酒精而中毒,影响棉株的正常代谢,造成棉株根系受损老化,根系的吸收功能减弱,导致棉花早衰。 土壤化肥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重氮肥、轻磷肥、不施农家肥、钾肥和微肥的施肥习惯易导致土壤营养失调,使棉株营养供应不均衡出现早衰。 在过于密质的土壤上种植棉花,土壤稍干,棉花扎根困难,根系生长受阻,花铃期根系吸收的养分和水分无法满足棉株需要,易造成棉花早衰。 病虫害棉花长期连作,导致棉田土壤枯、黄萎病等病菌累计量增多,养分输送受损,造成棉花早衰。 棉花受到病虫害危害后,防病治虫不彻底或不科学,造成叶片功能受损,叶片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寿命短,脱落早,易引起棉花早衰。 特殊气候棉花受旱后滴水量过大或突降大雨,易造成棉花 3、生理失调,代谢紊乱,导致棉花早衰。 棉花花铃期遇连阴天或连降大雨后突然暴晴,易造成棉花生理失调,代谢紊乱,形成棉花早衰。 水不当滴灌棉花冬前不茬灌或冬灌,因底墒不足,苗期进水早,棉花蹲苗时间短,根系生长量小,分布浅,导致棉花抗逆性差,花铃期根系吸收的养分和水分无法满足需要,易早衰。 夏季高温天气滴水,土壤温度骤然下降,根系代谢紊乱,吸收受阻,导致棉花早衰。 滴灌棉花根系分布较浅,花铃期滴水周期过长,易造成棉花因受旱早衰。 施肥不合理近几年采取棉花高密度种植,667 平方米收获已达 株,棉花的生物产量也在提高,因而肥料投入量也需增加,施肥不足或磷、氮、钾配比不合理也易引起棉花早衰。 化控不科学前期、中期化控 4、较轻,田间过于阴蔽,棉花下部叶片受光少,制造的养分少,无法满足下部蕾铃和根系的需要,使得根系因营养不良,过早老化,造成棉花早衰。 早发棉田,前期坐桃早而多,载铃集中,生理负荷较重,化控太重或水肥供应不足,易出现早衰。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部节间过于紧缩,叶片小而平展,中、下部通风透光差,易造成棉花早衰。 二、重茬、后期叶功能强、适合密植的中早熟品种。 种生育特性和滴水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一般连续两天膜内 5 厘米地温稳定通过 12可以播种及滴水。 破除板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有利于根系正常生长。 足底墒,春季棉花的蹲苗时间不少于 35天,以利根系有一定生长量,保证棉花在花铃期的根系足够大, 5、满足棉花中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 20 千克皮棉,667 平方米施标肥 130 千克左右,氮磷钾1肥的 30%40%、磷肥的 50%60%、钾肥的 50%要基施深翻,苗期、蕾期生长正常时可不施肥,花铃期把剩余的氮、磷、钾肥搭配分次随水滴入。 冬灌棉花 6 月上中旬滴水。 花铃期棉花不可受旱或受淹,下大雨前后最好不滴水。 可采取减少灌量,缩短灌水周期来防止受旱。 3 叶期和 5 叶期喷施缩节胺,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以提高叶片制造养分的能力,为根系生长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坚持以水控为主、化控为辅的原则,做到少量多次,保证节间分布均匀,下部14 节间长度 24 厘米,57 节间长度 45 厘米,810 节间长度 6、56 厘米,1113 节间长度 67 厘米,叶片上举,与主茎夹角呈 3045 度。 棉花生育期遇到高温或低温天气,棉花滴水后突降大雨,花铃期遇连阴天或连降大雨后突然暴晴时,对大田棉花叶面可适当喷施含生物调节物质、有机物质、微量元素的叶面肥,再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可防治早衰。 倡合理轮作。 对于枯、黄萎病重发棉田,应合理轮作倒茬,轮作周期为 35 年,有一定防效。 对枯、黄萎病零星发生的棉田,要在 6 月和 8 月分两次对棉田进行普查,拔除病株,带出田外焚烧。 辅以叶面喷施海状元 818、绿丰 95 等含生物调节物质、有机物质、微量元素的叶面肥,再加磷酸二氢钾。 加大对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对红蜘蛛认真落实“查、插、抹、摘、拔、涂、打”的防治方针,对棉铃虫和蚜虫在认真调查基础上,密切关注天敌的数量和害虫发展动态,达到指标再打药,杜绝大面积大剂量用药,以保护天敌。 施足花铃期肥料,结合化调叶面喷施含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机物质、微量元素的叶面肥,再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共喷23 次。 棉花遇高温天气,中午不要滴水。 受旱棉田第 1 次滴水量不可太大,以采取减少灌量缩短周期的办法来缓解旱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