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的传播和消长规律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布与危害】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之一。 自 1914 年美国第一次报道以来,世界上一些产棉国如秘鲁、巴西、乌干达、刚果、前苏联、保加利亚、土耳其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黄萎病危害,以前苏联最为严重,曾 5 次全国性的更换棉花品种。 我国棉花黄萎病随 1935 年引进美国斯字棉种传入国内,并逐年传播蔓延。 至 80 年代末已遍及南北棉区,其中以北方棉区发生普遍,且均为枯萎病、黄萎病混生区,为害较重棉花感染黄萎病后,生长受阻,严重者植株矮化,叶片变黄、干枯,落蕾落铃多,果枝减少,结铃少,单铃重减轻,品质变劣,一般减产 2030%。 发病早的比发病晚的危害损失重。 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19 2、821983 年在北京、新乡调查:在 7 月下旬前发病的减产达 7 月下旬以后发病的减产 结合各地棉区调查结果,黄萎病株的平均单株结铃数仅为健株的 50%;健株的单铃重为 ,病株为 ,减少幅度为 2060%。 【症状识别】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棉株现蕾前后,感病植株开始表现症状,一般由棉株下部逐渐向上发展。 表现症状可归纳为:1、黄色斑驳型:是一种普遍发生又常见的症状,病叶边缘失水、萎蔫,叶脉间的叶肉褪绿或出现黄绿镶嵌的不规则形黄斑,逐渐扩大成叶片主脉仍保持绿色,叶肉全变成淡黄色的掌状斑驳,似花西瓜皮。 病叶边缘向上略微卷曲,继续发展,病叶变褐,枯焦脱落成光秆,仅剩顶端心叶或枯死。 2、落叶型:病株 3、叶片失水,轻度萎蔫或叶片变黄,一触即掉,植株枯死前成光秆。 3、矮化型:病株叶片浓绿,叶肉肥厚,边缘微向下卷,挺而不萎,株型矮化但不皱缩丛生。 4、急性萎蔫型:夏天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后,棉株叶片突然萎蔫,似开水烫伤状,最后叶片全部脱落。 秋后下部还可长出小枝叶。 以上不同症状类型的黄萎病,剖秆检查,共同特征都是维管束变色,有浅褐色条纹(黑褐色则为枯萎病)。 【病原菌传播途径】1、种子传播:种子带菌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原菌既能附着于种子表面,又能潜伏在种子内部。 中科院微生物所于 1964 年对黄萎病株种子检查,带菌率为 以附着棉籽外部短绒上的病菌为主,种子内部含菌量只有 右。 2、病残体传播:感 4、染黄萎病的棉株残体如根、茎、叶、叶柄、铃壳、棉籽加工下脚料和棉籽饼等带菌,是传播病害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河北省农科院试验证实:67 月间黄萎病株的落叶,是当年增加土壤菌源,造成再侵染,促使猖獗为害的重要因素。 同时,对病株叶柄、叶脉、叶肉进行室内分离培养,发现叶柄带菌率最高,为 20%,叶脉为 叶肉为 3、土壤传播:棉花黄萎病为土传病害,通过种植棉花或其它寄主作物,加上病株残体和施用带菌粪肥,可使棉田土壤病菌累积,形成“病土”,成为病菌密集栖息地。 据报道,每 1 克病土含有 2000 多个微菌核。 黄萎病菌为了适应生存,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 67 年。 充分证明,黄萎病是个顽固性的土传 5、病害。 4、侵染循环:黄萎病是一种维管束系统侵染的病害,土壤中定殖的病菌,遇到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菌开始萌发,当接触到棉苗根系时直接从幼根侵入或从伤口入侵,穿透细胞壁,直向木质部导管伸展,继续生长繁殖,并随着棉株输导系统液流向上运行,扩散到棉株的茎、枝、叶柄、叶脉、铃柄、花轴及种子内各部位,阻碍了棉花生长发育,使植株表现出病害症状。 当感病残体落入土壤,逐渐积累菌量,又成为连作种植棉花或寄主植物的病菌来源,形成年复一年的侵染循环,使病情逐年加重。 而且还通过带病种子、棉籽饼、病残体和流水等因素向无病地传播,不断使病情扩大蔓延。 【病害消长规律】1、与气候因素关系: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棉田黄萎病发生发展呈直 6、线上升。 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北方棉区多年调查,黄萎病自 6 月上旬见病后,一直不断扩展蔓延,发病成倍增加,逐渐形成第一次发病高峰;到 7月下旬8 月上旬的高温阶段,病情发展很缓慢,之后又快速扩展,在 8 月下旬9 月上旬的棉花花铃期,形成第二次发病高峰;此后病害逐渐消退。 全程呈现两头发展快而重,中间缓而轻的“马鞍形”发病趋势。 这一规律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多年观察和试验证明,棉花黄萎病发病最适气温为 25。 28。 C,低于 22。 3。 C 不利于发病,超过 35。 C 不表现症状。 据报道:棉田土温 15。 萎病发病率为 58%,当土温为 20。 C、25。 C、30。 C 时,发病率分别为75%、85%和 5 7、9%,当土温达 35。 C 时,棉株无症状表现。 高湿也适于黄萎病发生,当相对湿度为 55%时,发病株率 65%,相对湿度 65%时,发病株率上升为 70%。 在适宜温度与高湿相结合的环境下,病株率迅速增长。 多雨年份,月降雨量在150 毫米以上,雨日为 20 天左右,相对湿度 80%,是黄萎病爆发的有利因素。 2、与棉花品种的关系:不同的棉花品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感染黄萎病的程度不同,一般海岛棉抗病性强,陆地棉感病者居多,中棉普遍易感病。 陆地棉品种不同,抗、感黄萎病差异明显。 近年国内育成一批耐黄萎病的棉花品种,使棉花黄萎病的为害得到抑制或缓解,但棉花黄萎病菌有高度变异性,很易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新的生理类型,使棉花品种丧失抗病性。 所以要求不断地培育出更好的兼抗棉花枯、黄萎病的新品种,配合耕作栽培技术措施,达到更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目的。 3、与耕作栽培的关系:陕西曾调查连作 3 年、6 年和 9 年的棉田,黄萎病株率依次为 新疆石河子在纯黄萎病区调查,连作 3 年、4年和 5 年的棉田,黄萎病病情指数分别为 用和水稻、小麦、玉米轮作,病害明显减轻,轮作年限越长防治效果越好。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棉田发病较重,尤其是大水漫灌,一方面携带病菌传播,另一方面土壤含水量过高,影响棉花根系功能,利于病害蔓延。 营养失调也促进发病,如偏施或重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利于增强棉株抗病能力。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