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抗黄萎病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得到控制今天,黄萎病已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障碍因素。 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抗黄萎病基因,然后转到陆地棉,培育抗病丰产品种,是解决棉花抗黄萎病的有效途径。 黄萎病是棉花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有棉花的“癌症”之称,1935 年传入中国。 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枯萎病得到控制后,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大病害,1993年全国大面积发生,此后连续多年严重发生,目前发病面积达到全国棉田面积的一半以上。 黄萎病属于土传、维管束病害,化学防治难以奏效,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方法,但目前尚无高抗黄萎病棉花品种。 黄萎病抗性鉴定证明,在三大栽培棉种(陆地棉、亚洲棉及海岛棉)中,仅 2、有海岛棉高抗黄萎病,海岛棉中应具有抗黄萎病基因,但利用普通杂交育种手段难以获得高抗黄萎病又高产的品种。 中国农业大学植病系齐俊生博士课题组,经过 10 年艰苦努力,从海岛棉中分离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黄萎病基因 过转基因研究,培育出了高抗黄萎病的株系。 利用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落叶型 系的毒素诱导高抗黄萎病海岛棉,然后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法,获得了 10 个差异片段,分别命名为 中的 得了全长 获得的全长 先原核表达,结果 白对黄萎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然后分别转化了烟草、拟南芥和棉花。 转基因烟草叶片对黄萎菌毒素具有很强的抗致萎能力,毒素处理后只是出现较小的坏死斑,而对照的整片叶片叶肉细胞受到不 3、规则地破坏。 由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可知,转基因的后代中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规律。 对转 因获得的陆地棉种子,在黄萎菌加强接种(接种量约为正常值的 30倍以上,达到每克土含有 30 个孢子)条件下只筛选出 11 株表型无病植株。 经分子检测,其中 9 株为转基因植株。 用黄萎菌毒素(泡检测转基因植株叶片,这些叶片对黄萎菌毒素具有极强的耐受理力,抗萎蔫时间与对照相差 5 倍以上。 2005 年 9 月 11 日,经教育部组织的国内植物病理、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界的 9 名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5 年冬季,将 9 株转基因抗黄萎病植株后代在海南繁殖加代、分单株收获得到了转基因第 3 代种子。 2006 年将转基因第 3 代单株,在超强接种病圃(100107)育苗后带病土移栽至田间,种植株行。 据发病高峰期调查,感病对照(病率达到 病指 抗株系与对照(比,差异达 11 倍之多:转基因株行中有 16 个株行达到抗黄萎病水平,间,病指在 间,其中 1 个株系达到高抗水平,病株率 病指 时抗及高抗黄萎病的株行表现出结铃性好、铃大等丰产特性。 2006 年 8 月 26 日,国家农业部、中国棉花研究所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考察,认为该项研究在攻克棉花“癌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