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角斑病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该病不仅为害棉苗,同时也为害成株的茎叶及发育中的棉铃。 苗期染病子叶受害呈水渍状不规则形或圆形病斑,黑褐色,严重的子叶枯死脱落。 真叶染病叶背先产生深绿色小点,后扩展成油渍状,叶片正面病斑多角形,有时病斑沿脉扩展呈不规则条状,致叶片枯黄脱落。 茎染病现水现状主病斑,后扩大变黑或腐烂,病部凹陷,病菌弯向一边。 顶芽染病形成“烂顶”,造成全株死亡。 湿度大时,病部分泌出粘稠状黄色菌脓,干燥条件下变成薄膜或碎裂成粉末状。 棉染病初生油浸状深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近圆形或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褐色至红褐色,病部凹陷,幼铃脱落,成铃部分心室腐烂。 病原 油菜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棉角斑病黄单胞菌) 2、,属细菌。 菌体杆状,大小 (m),一端生 1鞭毛,能游动,有荚膜。 革兰氏染色阴性。 在 养基上形成浅黄色圆形菌落。 菌体细胞常 2结合为链状体。 该菌生长适曙 25最高 36最低 10,50 10 分钟致死。 但在干燥条件下可耐 80高温及温。 该菌存有生理分化,已鉴定出 18 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及土壤中的病铃等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棉花播种后借雨水飞溅及昆虫携带进行传播和扩散。 该菌在棉铃上借雨后寄主体表的水膜从表皮气孔或裂缝及虫伤等处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破坏叶内的组织,经 8产生症状。 病菌常通过病组织侵入到维管束,后到达种子,造成种子带菌,铃壳上的病菌随病残体落入土中,成为 3、翌年初侵染源。 该病以种子传播为主,种子带菌率 6%在种子内部存活 1。 长江流域棉区 6发生,7进入盛发期,此间相对湿度高于 85%,降雨次数多,降寸量大易发病遇有台风暴雨袭击,发病重。 海岛棉易感病。 防治方法(1)采摘完毕后及时清除棉田病株残体,集中沤肥或烧毁。 (2)精选棉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结合间苗、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4)提倡采用垄作或高畦,科学灌溉,严禁大水漫灌、串灌。 及时中耕放墒。 (5)种子处理。 采取浓硫酸脱绒可消灭棉种短绒带菌,具体方法参见棉花黄萎病。 也可沿用“三开一凉”温水(55浸种半小时。 (6)选用抗病品种。 陆地棉中贷字棉系统抗性强,中棉也较抗病。 (7)加强田间管理,在台风、大雨过后,及时追肥,并喷洒 11120_200 倍式波尔多液或 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 72%农用硫酸链霉素 4000 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