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烂铃发生原因与防治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不仅导致减产,还降低棉花品质。 一般田块烂铃率达 10%15%,多雨年份严重地块达 30%以上。 因此防止烂铃的发生是夺取棉花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发生原因 照少,气温低是烂铃发生的主导因子,以 8 月中旬9 月中旬的天气最为关键。 一般秋雨早、多,烂铃率高。 阴雨多,日照少,气温低导致棉株生理机能减退,开裂期推迟,有利病菌的侵入,铃病发生重。 疽病、角斑病、灰霉病、红腐病等。 其中疫病病菌可以直接侵入铃缝处引起烂铃病,其他病菌则需从伤口侵入。 一般第 1 果枝第 5 果枝上的棉铃易发病,第 5 果枝以上的棉铃发病轻。 这是因为病原菌生存在地表,下部果枝接近地表,雨水飞溅病菌土沾到 2、棉铃上,造成病菌侵染引起烂铃。 铃虫、金刚钻等为害棉铃形成的孔洞,灌入雨水形成烂铃。 或由侵染力弱的病原菌腐生,导致铃病的发生。 一般害虫防治水平高的棉田,铃病发生轻。 蔽程度高,铃病发生重。 氮素化肥施用过多或过迟,造成植株徒长,棉田通风透光不良,有利病菌的滋生繁殖和侵染,导致铃病发生。 二、防治对策 节胺,控制棉花株高,防止棉花旺长,塑造棉株成宝塔形,达到下封上不封,中间一条缝,空气流通的目地,减轻铃病的发生。 促使病残体腐烂分解,减少侵染源,从而降低烂铃率。 氮肥过多会影响棉株对棉铃疫病的抗性,在氮磷钾合理的配置下,可减轻病害发生。 除空果枝、叶枝及边心,拔掉空株,改善棉株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铃病的发生。 起烂铃。 因此,在搞好排灌配套的基础上,在棉花初花期及时开沟培土,有利于迅速排出积水,降低田间含水量。 带出田外,以减少病源。 铃虫等。 棉铃虫可采用杨树枝或性诱剂诱蛾及在卵孵盛期用快杀灵等杀虫剂防治;红铃虫在成虫羽化盛期用敌敌畏熏杀和卵孵盛期用杀无敌乳油等喷雾防治。 亩用 5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或 75%克科宁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对准中下部棉铃喷雾,防效在 85%以上。 亦可结合防治四五代棉铃虫,在杀虫剂中加入杀菌剂现混现用,既能防止害虫为害,又能预防病菌的侵入,减轻铃病的发生。 专利查询。棉花烂铃发生原因与防治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棉花抗逆高产栽培技术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选好品种。 在品种选择上应以抗逆性强和稳产高产为主要着眼点,既早熟性好,又有高产潜力,而且受灾后恢复快,具备这几条的品种应成为首选。 (二)在播种适期内偏晚播种。 降低极端天气对棉苗的影响,规避苗期风险。 棉花成熟早晚不完全取决于播种早晚,不要一看升温立即播种,在气温未稳定前,异常升温后必有降温要靠安全使用除草剂、营养剂拌种、苗期勤中耕等措施,促苗壮长。
棉花蕾铃期管理应加强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期管理:棉花进入蕾期以后,各地要因苗制宜,分类管理。 一类棉田,棉株营养生长旺盛,要合理调控,塑造理想株型,促进棉株早结铃、多结铃、结大铃;二类棉田要促控结合,促使棉株早搭丰产架子;三类棉田发育晚、长势弱,应采取水肥齐促的办法,促使棉苗早发棵。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抓“四抢”管理。 麦田套种棉田收麦后,要及时抢浇水、抢灭茬、抢追肥、抢治虫,给棉苗生长
最新整理)pdca循环在工厂管理中的应用
,哪种检查方式最好。 第一种 定期定时检查 第二种 定期定次数不定时检查 第三种 不定时不定次数检查 哪一种最好。 第三种最好。 为什么。 以前检查过的,一个月检查三次,最后一次 25 号检查,检查完了以后,他知道不会检查了,到后面再也不做了,所以,最好是不定时检查。 不定期检查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也不知道检查多少次。 {案例 5}?? 李老师原来在一家企业做厂务部经理,副理是一个台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