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棉苗红腐病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受害重,辽河流域也有发生。 苗期、铃期均可染病。 苗期染病幼芽于出土前受害,芽变为红褐色腐烂。 出土后受害棉苗根部的根磁、侧根变黄,后变黑褐色腐烂。 幼茎染病导管变为暗褐色,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色条斑,后变褐腐烂,幼根、幼茎肿胀,子叶、真叶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斑,湿度大时其上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生产上早播的棉田或遇低温多雨天气,根部腐烂严重的,造成死苗。 成株茎基部染病产生环状或局部褐色伤痕,皮层腐蚀,木质部呈黄褐色。 棉铃染病参见棉铃红腐病。 病原 串珠镰刀菌中间变种 禾谷镰刀菌等多种真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养基上菌落绒 2、状,粉红、淡紫或玫瑰色。 产隐细胞单瓶梗或复瓶梗并存。 小型分生孢子单胞,卵形或窄瓜籽形,串生或假头生,大小 (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苗期初侵染源还可以是附着在种子短绒上的分生孢子和潜伏于种子内部的菌丝体,播种后即侵入为害幼芽或幼苗。 该菌在棉花生长季节营腐生生活。 铃期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到棉铃上,从伤口侵入造成烂铃,病铃使种子内外部均带菌,形成新的侵染循环。 红腐病菌在 3度范围内生长活动,最适 20高温对侵染有利。 潜育期 3,其长短因环境条件而异。 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可多造成大流行。 苗期低温、高湿发 3、病较重。 铃期多雨低温、湿度大也易发病。 棉株贪青徒长或棉铃受病虫为害、机械伤口多,病菌容易侵入发病重。 棉铃开裂期气候干燥,发病轻。 防治方法(1)选种健康无病的棉种。 (2)注意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菌,及时清除田间的枯枝、落叶、烂铃等,集中烧毁,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 (3)适期播种,加强苗期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促进棉苗快速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 (4)加强棉田管理,及时防治铃期病虫害,避免造成伤口,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5)种子处理。 每 100种拌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6)铃期防治。 一是结合防治其它病害进行兼治。 二是及时喷洒 11200 倍式波尔多液或 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每 66对好的药液 100 7 1 次,连续喷 2。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