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般在播种后 1530 天发生,初次浸染源主要来自土壤,少数来自种子。 今年 4 月 20 日左右,许多省份连续阴雨低温,苗病发生必然严重,各地要及时防治。 一、症状表现(一)立枯病。 棉苗出土前受害,会造成烂种、烂芽。 棉苗出土后发病,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初呈黄褐色后变黑色凹陷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包围整个茎基部,终致幼苗萎缩枯死。 拔起病苗,可见病部与周围土壤常有菌丝粘附。 子叶受害后,多在中部出现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脱落,形成穿孔。 (二)炭疽病。 棉苗出土前发病,下胚轴及幼根变褐色并腐烂。 棉苗出土后发病,茎基部出现红褐色小斑,后扩大呈紫褐色凹陷的梭形条斑,病斑常纵裂下陷,周围缢 2、缩,棉苗易腰折而死。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可向纵深发展,达到幼茎顶部形成顶腐。 根部被浸染后呈黑褐色半湿腐状,拔起后不易断折。 子叶发病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的淡褐色至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产生橘红色的黏状孢子团。 (三)红腐病。 棉苗出土前受害,幼芽变黄褐色并腐烂。 棉苗出土后根部受害,根尖先变为淡黄色,后变褐色腐烂,并逐渐蔓延至全根;幼茎基部受害,先变黄褐色,后变黑褐色并腐烂,病斑不凹陷;主根和地面的嫩茎受害,会变粗大和产生褐色短条斑,此为该病的主要特征;子叶受害,多在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常破裂。 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四)猝倒病。 主要症状表现为幼苗自基部向 3、上呈淡褐色水烫状软化倒伏,子叶也随即呈水渍状软化失色,病势发展迅速,故称猝倒病。 病菌大多先从幼嫩细根开始入侵,并扩展到幼茎和整个幼苗。 在土壤湿度较大时,种子及新萌发的幼芽也可受到浸染,影响出苗或形成弱苗。 在已倒伏的死苗丛上有时可见到白色细密的絮状物。 二、发病条件(一)气候条件。 苗期病原菌生长、繁殖和浸染均需要较高的湿度。 因此,苗期若遇到阴雨或土壤湿度高而土壤温度低时,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如遇到10以下的低温会烂种。 棉苗出土后两周,棉种本身养分已消耗殆尽,棉苗制造养分的能力较弱,此时棉苗抗病力极差,易诱发病害。 (二)种子质量。 种子成熟度低,或受潮霉变,容易烂子、烂芽,不仅不利于出苗,而且出苗后也 4、多为弱苗,容易感病。 (三)播种质量。 棉种子粒饱满,生活力强,出土快,苗壮抗病。 反之,则出土慢,苗弱而不抗病。 (四)耕作栽培措施。 连作棉田土壤中病菌连年积累,发病重。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棉田,土壤湿度高,地温低,通气性差,棉苗根系发育不好,易发病;整地或耕作粗放,土坷垃多,或播种时覆土过厚均影响棉苗出土,发病严重;播种过早、过深棉苗出土缓慢,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由于棉苗病害种类多,常常几种病害混合发生,而且受环境条件和棉苗本身抗病力的影响,因此在防治上,应在搞好种子消毒及土壤处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幼苗阶段的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措施。 (一)栽培管理。 棉花出苗后,吸收无机养分的能力较弱,叶面积小,光合作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加上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根系生长更困难,也就加重了病害的发生。 因此,棉花苗期进行中耕、提高地温是解决苗期病害的必要手段。 (二)药剂防治。 棉花出苗后,喷洒 12 次 600800 倍的抗旱壮苗型天达提高棉苗抗低温和抗病能力。 发病初期,可喷洒 50多菌灵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加 70%代森锰锌 600 倍液,每 7 天喷施 1 次,连喷 2 次。 杀菌剂配合叶面肥使用效果更好。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