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七月份管理要点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是棉花生长最快、生长量最大的月份;又是天气变化剧烈、灾害多、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月份。 多数棉田在 7 月初进入开花期,而到 7 月底,棉株 90%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都已长出;棉花的根系网也在 7 月建成,形成对矿质养分和水分的吸收高峰。 7 月中旬进入伏天,是棉花转化最快、最大的月份。 从以上几方面看,7 月份的棉花管理带有决战的性质。 (一)开沟培土。 有利于浇水和排水,既可防旱,又可防涝,还有利于棉田下部的通风,降低湿度,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棉田小气候的改善,对预防烂铃和倒伏、促根护根都有作用。 棉田揭膜后,结合中耕松土,有条件的都要进行开沟培土,以机器和畜力为主,人工辅助。 有中耕基 2、础的可一次完成,也可分两次完成。 地势低洼地块要疏通好排水沟系。 (二)整枝打顶。 棉花整枝的目的一是调节养分分配,二是改善群体结构,最后达到充分利用水、肥、光、气、热等资源,实现棉花高产。 对营养枝(简称叶枝)的利用不要走极端,要么一个不留,要么一个不去。 在密度较大、不缺苗的棉田,可基本不留叶枝,但在稀处、缺苗处、地头地边,每株留 1壮叶枝,可提高单株结铃数;全部保留叶枝是不可取的,至今尚未现果枝和花蕾很小的叶枝坚决于 7 月初去掉;叶枝较壮并已长出果枝的,可立即将叶枝打心,不能再任其生长。 如伏前桃过多,将给棉株带来早衰、僵瓣、烂桃等很多弊端,所以 7月初要将已开过的花全部摘掉,使棉株节省下养分,待 3、条件适宜时再多结铃。 在冀中南和鲁西北地区每亩 2500的棉田,依地力和密度高低每株留13果枝及时打顶,务必实现秋桃盖顶。 不能怕脱落和贪多而一再推迟打顶和盲目多留果枝。 种植铃重较高的品种,既求较高的亩铃数,又求较高的单铃重。 不要或少要早桃、晚桃,会大大提高棉铃的整齐度。 (三)抓紧化控。 今年北方不少地区干旱少雨,很多棉农不敢化控。 有的棉田至今尚未进行第 1 次化控,大部分存在化控偏晚、剂量偏小问题。 由于今年 5、6月气温偏高,因而造成不同程度地营养生长偏旺而生殖生长偏弱和地上部植株较大而根系较小的问题。 前段部分棉田曾出现过晴天后棉株萎蔫现象,经检查,有的既非病害,又非肥害,主要是地上部生长快、植株 4、偏大,遇高温蒸腾量大,而根系弱吸水供应不上造成的。 在掌握缩节胺“看天、看地、看苗情”的施用原则上,应以“看苗情”为主,只要棉苗以正常的速度生长,就要按时化控,这就叫“主动化控”,如果在旺长后再化控,就是“被动化控”了。 根据前期的化控情况和当前棉花长势,一般 7 月要化控 2,第 1 次在初花期,亩用缩节胺 ;第 2 次在盛花期,亩用药 1,第 3 次在打顶后,亩用药3。 由于现在棉株较大,化控时每亩要用 20斤水全株喷洒,把顶尖和中上部果枝尖都喷到。 (四)及时供肥。 棉花的施肥问题是棉花管理中最复杂的问题,绝不是施肥越多越高产,有时施肥不当还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根据对构成棉株的营养元素分析,亩产 6 5、00 多斤籽棉,并不需要太大量的营养成分,而且各营养元素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某一元素过量,不仅造成浪费,还可能影响到对其它元素的吸收利用,所以施肥贵在平衡、合理、科学。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棉花开花结铃前一般不用追施速效氮肥,避免营养体过大或营养生长过旺;追肥宜在开花盛期(第 4 个果枝开花),视地力和棉株长势亩施尿素 10斤;底肥未施用钾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钾肥用量太少的,则应尽早追施。 7 月的棉田追肥,施在大行中间两边棉株都能吸收利用,千万不要在小行间耩施,避免让本来衰弱的根系再受伤害,每年都有因施肥离棉株太近而造成萎蔫的。 对因受除草剂或病害为害而迟发的小苗,要用 1%的尿素水打孔灌棵,再不 6、长的就要喷赤霉素。 对因受旱或施磷过多营养生长过弱的棉田,要喷施尿素液使顶尖和果枝尖尽快伸开。 棉花打顶以后,养分优先供应幼铃,上部果枝处于最易脱肥状态,此时追肥不仅困难,还受天旱地干的制约,应以叶面喷肥来保证棉株所需营养。 叶面喷肥不仅节省肥料,肥效还快。 由于大多数棉农年年重视二铵和复合肥的投入,相对而言,土壤中速效磷的欠缺程度不太严重,而棉花对磷的需求又较少,所以叶面喷肥应以氮、钾为主。 尿素和硫酸钾是最佳选择,一是营养元素含量高,二是成本低,三是使用安全。 喷肥浓度 2%,每次亩用肥料 1 斤以上,避开中午喷施,一定要把棉叶背面喷湿。 打顶之后要立即喷施,8 1 次,先氮后钾,可喷到 8 月10 日。 棉花追肥的原则是开花前不要过量,开花后不要脱肥。 一旦脱肥则很难实现秋桃盖顶。 后期足量喷施两次速效钾肥对上部多结铃、结大铃、吐肥絮非常重要,钾素是棉纤维发育不可缺的,所以施钾能提高衣分,在伏天降雨量大的年份,尤其曾积过水的棉田,喷钾更必要。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