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问题及增产途径内容摘要:

1、者走访的很多地方,大部分棉农不注意适时、适量的化控,往往导致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失调,植株徒生妄长,果节拉长,赘芽丛生,蕾铃脱落严重,棉株“高、大、空”,且遇风雨往往发生倒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年年想控好,年年控不好”是大部分棉农的真实写照。 问题一:大部分棉农对缩节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控制旺长的肤浅认识上,不知道缩节胺对于棉花生产有“四两拨千斤”的重要性(具体作用特点见后面细述)。 同时又是“不旺不控,旺了狠控”,结果呢。 要么是“控不住了”,植株猛窜;要么就是“控的不长了”再用肥催、用药解,造成棉株忽而快速生长、忽而近乎停止生长,使得果枝分布不均匀,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严重不协调。 问题二:当 2、前市场上充斥着很多诸如“缩节黄金”、“八不管”、“整枝保铃”之类的产品,使用成本大大高于缩节胺暂且不说,这些产品又真的“神奇”吗。 其实不然,这些产品大部分是营养剂加配缩节胺或矮壮素的叶面肥类产品(可查看产品登记证号),一部分甚至是直接把低含量的缩节胺“改头换面”成一个新的商品名称而已。 当然,如此这般目的就是要棉农多掏钱。 由于成本偏高(棉花盛花期用这类产品一亩地要花上 ,),棉农使用次数少、总药量不足,直接影响了化控效果。 问题三:当前,一些下乡讲课卖种的“专家”、“教授”们也对普通棉农有很大的误导说什么“棉花化控三四次就行”。 其实,这只是一些“根本不懂科技”的卖种者在“死搬硬套”和“纸上谈兵” 3、(关于这些人的问题可见本系列文章的之一选种购种篇),在生产实际中是根本行不通的。 特别提醒:截至目前的科学试验表明,还没有哪一种化控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能替代缩节胺的。 一些人提倡用“矮壮素”(“多效唑”(种抑制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不适宜在棉花上应用。 缩节胺的化控作用和使用技术:缩节胺又名甲哌啶、甲哌嗡、助壮素等,英文通用名称为 节胺粉剂的国家标准是为有效成分含量96%,杂质含量缩节胺水剂(助壮素)的有效含量为25%。 注意,如果含量不足和杂质含量偏高都会直接影响使用效果,在选购时一定要选择符合国标、品牌较好的产品。 一般在使用后 35 天发挥效果,持效期达 1525 天(因使用量、降雨量、品种的敏感程度、长势等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在使用上,应掌握“少量多次、轻控勤控、前轻后重”的原则,确保棉株“壮而不旺,稳健生长”。 总体要求是棉花后期达到 1 米左右为宜。 包衣的棉种不能进行浸种处理,一般可在棉花 89 片叶时的现蕾初期,开始使用进行第一次化控。 第一次使用应该“极微量”,以不出现明显效果为宜,为确定下次使用量打好基础。 以后掌握“遍遍打药遍遍控”或者“间隔一次控一次”(要据地力、雨量、长势而灵活掌握)。 不同生长时期的缩节胺亩用量:现雷期 ,初花期 克,盛花期 13 克,打顶后用 36 克。 在实践中,“一次的量,分三次用”的使用效果最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