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系统调控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统调控是实现棉花“早、密、矮”栽培的重要保证,是棉花栽培技术较难把握而技术含量又较高的综合增产措施。 科学地促控、塑造合理株型、田间群体结构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棉花栽培的核心内容。 认真抓好棉花系统调控技术,防止棉花“高、大、空”,实施好以“控群体、壮个体”为中心的“早、密、矮”技术路线,是棉花高产栽培的关键。 一、棉花系统调控的意义棉花的生长发育进程、长势长相和成熟早晚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质地、肥力、灌水、化调等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多项技术措施的应用和协调配合。 其中一项掌握不好就会影响整个调控目标的实现。 要达到最佳的调控目标,必须从影响棉花发育整个系统的相关环节综合考虑,进行系 2、统调节和控制。 其中,棉花生长势的监测是前提,水控是基础,肥控要平衡,化控是关键,其它措施为补充。 二、株较矮,果枝较短,叶片较小且厚,铃较大,叶比重高。 具体指标要求为:株高以 5560 厘米为好,低于 55 厘米为生长不足型,后期易早衰;高于 70 厘米为旺长型,不容易夺高产。 不同的密度可在控制范围内调整,节间、主茎各节间长度应由下而上逐渐加长,全株主茎节间长度平均以 5 厘米为宜,其中 14 节平均长度小于 3 厘米,58 节平均长度 10 节平均长度 5 厘米左右。 因此,苗期、始蕾、盛蕾及初花期的化控和水肥调控至关重要。 花期生长速度较窄膜明显加快,特别是现蕾期至初花期是生长高峰期,应加强对植 3、株的控制。 以新陆早 13 号为例,苗期主茎日生长量 米,蕾期主茎日生长量为 米,初花期为 厘米。 三、止基部节间拉长,促进根系发育和早现蕾。 棉花 12 叶期,每 667 平方米施缩节胺 ,5 ;78 叶现蕾期施缩节胺 1;1011 克;1315 叶期施缩节胺 2;盛花期施缩节胺 克;打顶后 57 天施缩节胺 68 克。 全程分段化调,适量轻调、勤调。 缩节胺对棉花的有效控制期为 1015 天,化调的时间决定控制部位,化调的剂量决定控制强度,每次化调可控制 12 台果枝和主茎节间长度。 要塑造合理的株型,保持棉花全生育期的稳健生长,必须分阶段全程轻调、勤调。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缩节胺化调要根据 4、不同品种、土质、肥力、长势、发育进程、密度、气候等。 因素综合考虑,灵活掌握,要与灌水、施肥相结合,点片与全面相结合,控旺不控弱,控高不控低。 出现 3335持续高温天气,应当慎重化调。 加强监测,做好落实。 在棉花各生育阶段,要定点、定期调查棉花生长势的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有代表性的棉田取 23 个点,每点取 10 株(长势均匀一致),调查日生长量和红茎比变化情况,为化调提供科学的依据。 化调要保证及时、量准、喷雾均匀,定向喷施在主要部位。 施用缩节胺应注意的问题。 施药与浇水间隔时间:缩节胺在喷施 3 天以后,主茎日生长量开始下降,1015 天是药效发挥最大时期,喷缩节胺第二天就灌水,起不到作用,应在浇水 5、前 34 天喷施才能发挥缩节胺的药效。 叶背喷施容易附着在叶背面,不易挥发,棉株对药液的吸收更充分,利用率更高。 打顶后57 天顶部果枝长出来,再喷缩节胺,有利于提高顶部果枝的成铃率。 缩节胺的含量以 98%为准,使用 96%缩节胺用量加倍。 水早晚对棉花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头水偏早造成旺长,适当推迟头水,有利于促进棉花扎根和提高抗旱能力,实现稳长,早现蕾、早开花、早成熟。 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弱苗可提前进水促苗旺长,提早揭膜和开沟,促弱控旺,以水调节。 目加大肥料的投入,不但造成成本增加和浪费,还引起棉花旺长。 根据测土施肥、土壤的供肥能力和产量水平合理施肥。 要因地制宜,看苗施肥,棉花在盛蕾期、初花期生长势较强,对长势旺的棉田,水前开沟,不施肥或少施肥;长势弱的棉田要早施肥、早灌水;正常棉田重施花铃肥,保持棉花稳长、不早衰。 做好抹油条、打边心、摘除无效花蕾和推株并垄等工作,对密度大、长势旺棉田通过整枝,可改善田间透光条件。 调节养分积累,减少蕾铃脱落,增铃增重促早熟。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