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露地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内容摘要:
1、响蘑菇露地栽培产量和质量的因素很多。 我们从多年的生产实际中发现,在获得蘑菇露地高产优质栽培的路径中,菌种选择、培养料堆制、菌床制作及铺料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五个关键的环节。 现将我们对这五个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总结如下,以期对栽培者有所研益。 一、菌种选择通过组织分离或其他途径获得的菌株,必须经过出菇实验,才能大面积使用。 菌种的外观须具有菌丝浓白、均匀,无生长间断,无杂菌感染,无虫害(主要为螨害)。 从菌龄上。 应选择菌丝满瓶(袋)l 个月以内的实龄菌种、老化菌种表现为有黄色积液,有气生菌丝团,用于生产中则表现为萌发力差,吃料慢,菌丝弱,出菇产量低且高脚菇、易开伞菇多。 因此,生产上 0 慎重 2、对待菌种的选择。 二、培养料堆制培养料的堆制是所有环节中最关键的环节。 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原料的质量和合理配方,二是利用发酵技术使培养料被放线菌充分分解。 1、原料的质量和合理配方用于栽培蘑菇的原料必须新鲜、干燥、无霉变。 在培养料的配方巾要按照蘑菇生长所需的碳氮比(一般为 2832:1)进行。 既不能使碳氮比过低(氮素过多会使培养料易于污染或氨气过重抑制菌丝生长),也不能使碳氛比过高(氮素过低会使培养料缺乏营养)。 培养料的碳氮比可根据所有原料的合碳总量和含氮总量粗略地计算出来。 培养料的配方应根据本地区的原料情况按照合理的碳氮比要求灵活掌握。 栽培用料量以每平方米 3035 公斤为宜。 2培养料的堆制培养 3、料堆制的原则是在正确配方的前提下,尽量创造条件使培养料处于有氧发酵状态,以达到堆制高质量培养料的目的。 (1)建堆培养料的堆制场所应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地方。 堆料前准备好 12 厘 米砖块 300 匹左右以及 34 厘米左右的尖木棍 12 根。 以粪草培养料为例,堆建前,用 1%2%的石灰水将麦草预湿两天,待其充分吸水后再与稻草等培养料混堆。 另外,禽畜粪经太阳暴晒后,加水充分湿透打碎后备用,建堆时,在料场地面撒上石灰粉,在地面砌两行地孔砖(两砖相距 12厘米,沿堆顺向立放,上横搭两块砖盖上),两行孔砖之间相距 4550 厘米,以利通气。 先铺上 40 厘米厚、米宽的草料,长度不限,加水,撒上米糠、油 4、枯、石膏、湿粪等。 以同样的方法堆第二层、第三层直至第五层。 最后一层只堆草料且作成龟背形。 将料堆四周上下做成整齐的垂直切面。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料堆发酵上下均匀,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雨水淋到料堆下部料里,造成湿度不均,杂菌繁衍。 待一段料堆完以后用尖木棍打通气孔,孔距 3040 厘米。 整个料堆堆完以后插上温度计,准备好薄膜用于保温避雨。 需要注意的是盖薄膜前要在料堆顶部架上一些枝条,盖膜后料与膜之间间隔 5 厘米左右,膜的边缘垂下 3040 厘米。 这样可以使料堆顶部处干充分通气状态。 根据我们最新的实验证明:在堆料时控制一部分,待料堆完,插上通气孔时,沿孔加人 80以上沸水,有条件的可直接通人蒸汽,可迅速提高 5、料温,48 小时后料温就可升至 62左右。 其原因是沸水或蒸汽提高了料堆的初始温度,种方法既可以缩短堆料时间 3 天左右,又能显著提高堆料质量,增产幅度可达 10以上。 合成培养料的堆制仿怯与粪草培养料基本相同。 两种培养料中的过磷酸钙都必须在翻第二次堆时加人。 否则,过磷酸钙会与石灰反应生成蘑菇菌丝难以吸收的固体高钙物质,极大的降低肥效。 (2)翻堆决定是否翻堆的唯一标准是时间。 到温度记显示料温达到 62时,翻第一次堆。 同样在地面砌两行地孔砖,先将堆外表约 20 厘米的料耙下,然后将堆料抖松混匀后翻到地面上堆 4050 厘米厚,把耙下的堆边料均匀翻在其上面中间部位。 以后将其它料混匀抖松后翻堆,并插上通 6、气孔。 如此翻堆 34 次,并在第 2 次时加入过磷酸钙。 待料上均匀布满白色放线菌菌丝,料呈现咖啡色时,堆料合格。 一般来说,粪草培养料堆制时间需要 2225 天,合成培养料堆制时间为1518 天。 在堆料过程中每天应检查料温至少两次,料堆绝对不能淋入雨水,每次翻堆后用树枝架堆顶,盖上塑料膜,使料顶与膜之间保持 5 厘米左右的距离。 同时,在翻堆过程中应检查料的含水量,方法是用手捏料,如有水滴滴出,则料过温,需凉晒后再建堆。 如仅有水痕则水分合适。 由于蘑菇料下田还要吸收土壤水分,故培养料直干不宜湿,最大温度以用手紧捏料,指间有水痕为度。 三、菌床制作及铺料播种在菌床制作上,我们改传统的平厢面为一厢双沟法, 7、使亩产提高了 5左右。 这种方式是先作宽 12 米,高 165 厘米的厢,厢与厢之间的沟宽 50 厘米。 再在厢面作两条平行等宽、底部平整、深 165 厘米的料槽,使整个厢面呈w型。 两料槽之间的士埂宽 10 厘米。 最后在料槽底部铺 35 厘米厚经消毒杀虫处理的新鲜干稻草备用。 要注意的是在菌床制作过程中,须掌握一个原则,即厢沟底部一定要比料槽底部略低,且排水通畅。 一厢两沟法使蘑菇增产的原因在于增大了培养料菌丝与土壤的接触面。 培养料拆堆前 l2 天,用消毒剂和杀虫剂对堆表进行处理。 拆堆后将培养料铺在料槽内,厚 165 厘米,待料温降至 25左右时,在料面均匀撒种或每隔 10厘米穴播(此次用种量占整个用 8、种量的 23)。 然后再铺上 米厚的培养料,将余下的菌种播在厢面上。 最后铺上 35 厘米厚的经消毒杀虫后的新鲜干稻草,用干吸收塑料膜回滴水,盖上塑料膜保温保湿发菌。 四、田间管理蘑菇的田间管理是通过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促使菌丝分解培养刊,积聚养分并出菇的过程。 播种后,气温高时应进行揭膜透气,一方面促进菌丝生长,另一方面去掉多余的小空间水分。 待菌丝封住料面,要去掉厢问的稻草,立即覆上。 将厢沟内的土壤刨松、打碎(直径 3 厘米以内),调好湿度,撒上石灰,混匀后裔到厢面上。 然后在厢厕支l 拱架,上覆厚草帘,将塑料膜盖在草以上,膜边下垂至草帘 23 的位置。 这样,既防雨,又保温保湿,而且整个厢面透气性好,有 9、利于养菌出菇。 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土而补水。 当有少量菌丝伸出上面时,应揭去塑料膜进行出菇管理。 出菇过程中应注意湿出菇、于养菌。 喷出菇水时,禁止用冷水喷菇。 喷水应在阴天或晴天早晚用相当于上温的水喷水保湿。 每潮菇收完后。 应保温发菌。 采菇 23 潮后,用02的尿素和 12的磷酸二氢钾给土壤喷施追肥,可增加出菇后劲,、病虫害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治是蘑菇生产的重要内容,必须融人到撞盛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才 目的。 如果中间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生产失败。 例如,如果使用污染或带虫害特别是螨害的菌种,则整个培养料就会报废。 因此,有污染或虫害的菌种要坚决弃之不用。 菌种存放点应在干净、无虫环境中。 种蘑菇的 1 回来一方面尽量使用水旱轮作田,另一方面使用前用杀虫杀菌剂进行处理。 培养浙堆前 l2 天,堆表放上磷化铝,塑料膜盖严杀虫 24 小时。 用于垫底和盖厢面的稻草要用甲醛和磷化铝盖膜熏蒸杀虫灭菌并经太阳暴晒后使用。 若菌丝生长或出菇过程中发生虫害,可每平方米放一块磷化铝片,薄膜覆盖杀虫。 专利查询。蘑菇露地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智慧民生智慧医疗、智慧林业、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架构方案
能够正常访问应用的界面。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引入 传统视频监控系统是目前国内主流的 安全管理保护以及事故 预防监控方式。 将采集的视频图像通过微波汇总,由人工完成集中监视;人工监视易造成肉眼疲劳,视频中的 事故 不易被查觉,造成漏报。 所以传统视频监控的最大缺点是漏报率非常高。 第 17 页 本系统是通过对传统视频监控平台的升级, 针对安全管理 开发 了智能分析模块
智慧环卫设计方案精要
易造成环境污染区域建立监测点,例如:路面粉尘监测、中转站恶臭监测、填埋场污染扩散监测等等; 业务管理模块 1). 垃圾清运管理系统; 主要管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粪便等垃圾的垃圾来源、运输过程、处理结果等的计划制定及过程数据信息 的监管,同时也是对清运线路的优化及清运成本的控制;在有限资源内提升垃圾清运效率。 2). 清扫保洁管理系统; 是对机械化及人员的点线面作业过程的计划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