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有机生态型回归自然栽培新技术内容摘要:

1、我地随着机械化收割及秸秆还田面积的扩大,稻麦草的供应量越来越少,限制了蘑菇的生产。 为了解决蘑菇生产过程中的原料短缺问题,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成功地摸索出了蘑菇有机生态型回归自然栽培新技术,该技术解决了稻麦草供与求的矛盾,简化了操作程序,使蘑菇由秋季栽菇变为春秋两季周年化生产。 种植成本降低了3050,如能推广此项技术,必然会提高菇的经济效益,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季节安排春、秋两季均可栽培。 春季栽培抢“早”字,边化冻边做床,地温在 8以上播种;秋季栽培在地温 28播种。 2、菌种选择选择优质菌种是搞好蘑菇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蘑菇的产量,必须认真 2、搞好菌种的选择与培育工作,一般适宜我地的栽培品种为:浙农 1 号或 2796。 3、栽培料配方以猪、牛粪、人尿粪,土杂肥等干粪肥,平菇旧料,少量稻麦草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辅料,如大豆饼、棉子饼、有机肥、尿素,磷肥等可提高产量。 配方(以 111稻麦草 250素 15粪肥 1000肥 25肥 100膏15灰 30酸钙 15稻麦草 250素 15粪肥 机肥 75肥 100膏15灰 25酸钙 15平菇旧料 1000素 10粪肥 1000机肥 75肥 75膏 15灰 15酸钙 15、堆料发酵。 以上配方任选一种,把原料拌匀后堆积在水泥地上,宽 1 度不限的梯形,上面每隔 30通气孔,覆盖用清洁草帘或塑料膜保 3、温,待料温达 6575时,维持 35d 后进行翻堆,整个发酵过程只翻 2 次,翻料时湿度控制在 80左右,水分调节采用“一湿二调三看”的原则,即第一次建堆时水份要加足,第二次翻料时调补水分,第三次翻料时要看料的本身干湿度决定是否加水。 5、营养土准备。 覆土是夺取蘑菇高产的关键技术。 由于覆土的质量要求高,必须在播种前 10d 做好营养土的准备,原则上就地取土,每 111营养土加干牛粪、猪粪 150木灰 50水量比常规要大,反复拌匀,使土成颗粒型为好, 8 左右。 6、建畦床播种。 种菇的场地排水性要好,根据栽培户的不同情况可以在棚内立体式栽培或平地栽培,也可以露天或林地搞开放式栽培,但必须造棚遮阳,雨 4、天要盖膜防雨,菇床一般 4060,长度不限,床与床之间要留作业道,开好排水沟,床面呈弧形,以便排水,并可增加出菇面积,使用前用石灰洒一遍,并喷 37甲醛 200 倍液杀菌。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的撒在畦床上,将菌种均匀地撒在料表层,每 111种量 300400 瓶,最后将营养土均匀覆盖在菌种上厚 一层薄膜保温保湿促发菌。 7、发菌及出菇管理。 春栽播种后随地温逐渐增高,床上覆盖的薄膜白天要揭掉。 播种后 1518d,菌丝可穿透土层,看发菌均匀一致时,揭开薄膜,棚遮阳,根据出菇情况、土层干湿度及气候变化灵活调节水份,一般原则:蘑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不见菇不喷;小菇多时多喷,菇大时少喷;晴天多喷,阴天 5、少喷或不喷;靠近门四周多喷,蘑菇中间少喷;重打出菇水,轻打营养水,勤打空气保湿水,不打超温水,不打潮尾水;床温在 20以上,白天不打水,改夜间喷水。 喷水时喷头应提高,防止喷水时冲伤菌丝和幼菇,空气湿度保持在 90左右。 喷水后要通风换气,见泥土不发亮了,说明水已吸入土中,方可关棚。 温度高时通风降温,温度低时适当减少通风量。 8、采收。 蘑菇要适时采收,才能保证质量。 温度在 20以上时,一天采菇二次,温度在 16时一天采菇一次,蘑菇应小些,不可养大菇,温度在 14以下时,子实体生长慢,菇柄粗壮,菇可养采收。 菇形小而密,要采得早采得小,养分不足易开伞,要采早。 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床面上的菇脚死菇、老根等,以防病虫害的蔓延;空穴处要及时补上,以防床面低洼积水损伤菌丝。 9、该技术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试验表明,该项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原料充足:主要利用农家的土杂肥、猪、牛、羊、鸡、鸭粪等,辅以少量的稻麦草。 操作简单:做畦、播种、覆土一次性到位,营养料发酵过程只翻 2 次,省时、省工、省力。 周期短、效益高: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栽培营养较常规减少 60左右,从播种到出蘑菇仅用 1520d,鲜菇单产 918kg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