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暴发出菇”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1、发出菇”技术要点 所谓“暴发出菇”,意指食用菌栽培时,通过人为调控,使菌袋后熟时间延长(10 天以上),积蓄最大数量的生物能量,使出菇形成“暴发”之势,变常规栽培长达 35 个月、生物学效率 100%、34 潮出菇为“暴发出菇”,其总体产量一次性出齐,生物学效率最高可达到 160%的生产效果,既缩短了栽培管理时间,又可提高菇品的质量及商品价值,在与常规栽培一批相同的时间内,可连续栽培 3 批以上,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尤其对于定单蘑菇基地、商品生产基地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暴发出菇”的技术要点为:科学方法进行脱毒处理的菌种,其自身不会携带病毒病菌,并且在脱毒操作过程中,经过连续不断的高温 2、低温锻炼后,结合培养基质的不断变换,使得菌种的抗性大幅度提高,不会存在种性退化等问题,一般增产效果在 10%左右。 因此,大多生产户都理智的选择脱毒菌种。 菌种的脱毒处理,实际上代表了菌种的一个发展方向。 产中可根据栽培品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原料和配方,总体而言,应主要倾向于补充以微量元素为主的营养成分,如以棉子壳(栽培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等)为主料时,每 250 千克可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 1 袋;以玉米心、废棉(栽培平菇、鸡腿菇等)为主料时,每 250千克可加入 12 袋;以麦秸(栽培双孢菇、草菇等)为主料时,每 250 千克可加入 12 袋;以木屑(栽培香菇、白灵菇、鸡腿菇等)为主料时,每 2 3、50 千克可加入 2 袋。 这其中有个生产成本与产出比例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使用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的投入产出比在 16 左右。 先,在清理生产环境的基础上,使用百病去无踪(固体)对发菌出菇场所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菌处理。 其次,目前条件下,尤其在栽培大环境较恶劣、杂菌基数较高或气温高于 15时段的栽培中,在基料内配合加入菇病消等抑杀菌药物,使发菌成功率达到 98%左右。 在恶化的生产环境中,这些措施尤为必要,其效果也非常明显。 之储备更多的生物能量,具备暴发出菇的物质条件。 平菇等一旦完成发菌,很快即可现蕾出菇,但一潮蘑菇出不好,便会发生诸如料面失水、出菇难、病害多等问题。 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菌丝数量不足、能量储备偏少,即其菌丝后熟度不足。 在相同品种、相同基料等条件下,后熟期延长 10 天以上,第一潮生物学效率可提高 30%。 所以,我们提倡在调整基料的营养等前提下,尽量延长菌丝的后熟时间,一般以 15 天左右为宜。 面施肥”,加强“暴发出菇”效果。 以平菇为例,一般当菌盖直径达到 2 厘米时,即可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喷施型),方法是将三维营养精素对入 2532温水中,对子实体直接喷洒,每潮菇喷 3 遍即可达到最佳增产效果,并可提高菇品品质、提高抗性、增加营养和口感等。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