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虫害 茯苓喙扁蝽内容摘要:

1、苓喙扁蝽茯苓喙扁蝽 半翅目,扁蝽科。 该虫为刘胜利(1980)根据湖北英山县中药场的标本所记述的种。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 10 毫米,暗棕色,被稀疏的粗颗粒和硬的短毛。 头向前突出伸达触角第一节的 34。 前胸背板长为宽的一半,后缘中央强凹。 小质片中纵脊不显著。 前翅伸达第七背板中央,革片散生粗粒,膜片棕色,脉棕黑色。 腹部宽 4 毫米,侧接缘第六节后角稍扩展,第七节后角宽圆。 雄生殖节心形,中脊伸达端节的 45,第八节侧突仅达端节的 13。 气门全部位于腹面。 雌虫稍大。 (2)防治方法诱杀越冬成虫在棚四周及田块周围放些木片或竹片,诱集成虫越冬,于翌年越冬成虫活动之前,集中将其消灭。 适时提前排放新段木该虫 2、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在7 月底至 8 月初,第二代在 10 月上、中旬,适当提前排放新段木,可使第一批在 7 月以前,第二批在 10 月初以前收获完毕,这样避过了虫害,保障不受农药的污染。 化学防治采用 80敌敌畏乳剂 1000 倍液加 树得乳剂 2000倍液或用 40辛硫磷乳剂 1000 倍液加 百树得乳剂 2000 倍液。 防效较好且不影响灵芝菌丝生长。 施药方法:泼浇法:药液用量为 75 千克立方米段木。 灌水喷雾法:根据成、若虫均有遇水后向上爬出土面的习性,可先灌水,淹没土面 45 小时,再用喷雾法喷杀虫子。 二种施药方法防效均在 90以上。 防治适期:该虫第一代和第二代防治适期为 7 月中旬和 10 月上旬,即分别在第一批和第二批收获以后立即施药,做到收完一块田立即防治一块田,虫龄越小,防治效果越佳。 为防止虫子逃出棚外,棚四周及沟边也必须喷药。 喷药后及时盖好塑料薄膜,可提高防效。 合理轮作实行轮作,避免连续种植,虫量可减少 23 倍,并新菇棚尽可能远离老菇棚。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