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秋季生产技术内容摘要:

1、好菌种。 今年秋季主要应用品种有:平菇:“8359、农科 12”菌温度 536,最适 2428;出菇温度 525,最佳 1820;丛生或覆瓦状叠生,小厚叶片、大朵型,菌盖灰至深灰色,菌柄细短,菌褶白色、细密,朵形紧凑,菌肉紧实,商品性好;该两个菌株抗杂抗病力强,一般生产中不会感染黄菇病等病害,丰产性好,一般生物学效率可达 150%以上,试验中第一潮菇最高超过 182%,是春季和早秋栽培当家品种之一。 双孢菇:“2796”内生产当家品种;多年的研发实践告诉我们:在未获得第一手资料之前,进行商品性栽培时应使用该菌株,不要盲目更换菌株。 香菇:“农香 66”应春秋出菇或夏季反季栽培;菌龄 60 天左右,菌 2、盖红褐色,菌柄细,菌肉较厚,商品性状好,菌丝抗性好,抗感染力强,一般生物学效率在 100%左右。 猴头菇:“中型,毛刺适中,抗杂力强,商品性高。 鸡腿菇:“杂力强,产量高,商品性好,是目前大面积栽培的当家菌株。 柳松菇:“鲁柳 1 号”显具有抗逆性好、栽培成功率高、菇相好、商品价值高等生产优势,是目前进行商品生产的当家品种。 黑木耳:“ 黑 22”称,泡发率高,口感好,商品价值高。 毛木耳:“黄背木耳、杂交22”量高,抗杂性好,尤其鲜销的市场效果很理想。 榆黄菇:“鲁选 72”量可与平菇持平,抗性极好,适应性强,生料、熟料、发酵料播种均可,美中不足的是菌盖皱褶,呈小波浪形,不利于运输。 杏鲍菇:“状型菌株, 3、发菌速度快,出菇产量高,是多年培育的当家菌株之一。 第二,规范转扩。 一个好的菌种引进来,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还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得到收获,首当其冲的就是扩繁问题,包括基质配方、灭菌、冷却、接种等,必须强调“无菌”概念,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第三,严格剔杂。 13 级种在培养过程的剔杂,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工作,掌握一个原则:发现问题菌种,坚决淘汰处理论是前期感染还是后期感染,必须淘汰处理。 菇棚消毒,强化概念1、菇棚的修建标准,强调“通风”概念:菇棚的修建,应根据各人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方向而定,无法一概而论,比如计划周年化栽培的菇农,可将菇棚的标准提高一些,最好是冬暖式大棚;以反季节生产为主时,应尽量加厚墙体 4、,并安装“大棚水温空调”,这样既可最大限度的保温,又可实现自由控温,为反季节生产奠定基础条件;如仅在秋冬季节搞一批栽培,则无必要建设高标准菇棚,可修建单坡、平面式大棚即可,甚至依坡、依墙而建,简陋的设施,花费成本亦低得多。 但是,无论何种菇棚,均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在能够达到基本保温保湿的基础上,一定要强调通风这个主要目的,尤其通风孔,以尽量贴近地面为好。 过去一些“土菇棚”四面围墙、密不透风,病害肆虐,给菇农的生产造成的损失太大,教训可谓够深刻的。 2、菇棚环境的消毒处理,强化“环境”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食用菌生产环境的确是每况愈下,诸如污染菌袋、带病菇体以及栽培废料的随丢乱弃,使之成为新的“病源基地”,造成病害频发,并伴发交叉感染,现象自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就开始显现,至今得不到有效治理。 对于基地型生产,我们一直强调这个“环境”的改善问题,在无法做到大面积治理的条件下,在基地内可强化消毒杀菌措施:对栽培棚外包括操作场地周边,清理卫生,对于厩厕、垃圾等需严格清理,尤其要彻底清理污染菌袋以及菌糠废料等,并喷洒高浓度药物等进行外部环境的杀菌杀虫,环境差者应连续用药两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