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细菌性褐斑的防治内容摘要:

1、、病原及发生条件引起食用菌细菌性褐斑病的细菌为托拉氏假单孢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该病菌在高温、高湿栽培场所、通风不良等情况下极易繁衍。 温度在 18以上或空气相对湿度在 85%以上繁殖加快。 在出菇期间向子实体喷洒带有病菌的水及菇床通风不良、湿度过高,菇盖表面及培养基表面长时间积水,大棚几年重复种植同一菇类、同一品种,棚膜聚集冷凝水滴至菌袋或菌体上等均能引发该病。 该病也可在空气中飘浮,由菇蝇、线虫和工作人员传播。 二、细菌污染的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由表至里呈皱状不规则凸起,后腐烂霉变。 被细菌污染的袋料培养基,初期含水量加大,有酸臭味,后期培养料腐烂,酸臭味加重。 病原体侵染的菇体, 2、菇盖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呈圆形或菱形,大小较一致,边缘整齐,中间稍凹陷,表面有薄层菌脓,用指甲轻刮病斑,可见下面菌肉仍为白色。 严重感染病时,子实体单个菌盖上有几十个至上百个病斑,子实体干皱,停止生长,水分过多时即腐烂。 三、培场远离鸡鸭禽舍,四周严禁乱抛肥料及被污染的菌棒,保证环境清洁。 对菇房内设施定期消毒,床架及支撑材料应拆下喷刷漂白粉再晒干,菇房地面撒浓度为 150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菌袋入棚前用 1015g/立方米硫磺熏蒸菇棚并闷 23 天,相对湿度保持在 85%以下。 出菇期间菇房内相对湿度不宜过大,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此外,大棚最好覆盖无滴塑料棚膜。 择无病虫杂菌、无霉变的培养料 3、,高温季节培养料配方中麸皮应不高于 10%,最好不加玉米面,并加适量石灰。 培养料含水量不高于65%,菌种培养期间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不高于 70%,覆土材料要用甲醛消毒。 择抗杂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掌握好栽培季节,适时接种发菌,做到春栽不宜过迟,秋栽不宜过早。 菇期菇房内要偏干,在保证适宜的湿度时加强通风。 菇蕾期不要往小菇蕾上喷柱状水,要雾状快过,最好喷用前 1天存放的用漂白粉消过毒的水(浓度为 150),要避免培养基或子实体上积水。 内菇体一旦感染病菌,要及时摘除,包括已感染的幼小菇芽。 摘除病菇时要剔除菇根,培养基表面要清理干净,以保证不消耗基质内营养。 病情轻微时可用 2000倍液的农用链霉素喷于病斑处。 用150mg/用 3000倍“菇卫士”液喷洒料面或子实体,每隔 710 天喷 1次,并用 3000倍液的“菇卫士”拌料,预防整个生长期感染病菌。 用 2000倍“菇病克星”液喷洒菇体。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