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瘿蚊的发生及防治内容摘要:

1、、形态特征瘿蚊又名小红蛆、菇蚋,瘿蚊成虫形似小蚊子,微小细弱,肉眼很难看见。 虫体头部、胸部、背面深褐色,其他为灰褐色或淡桔色。 幼虫可由卵孵化,也可由母体幼虫生殖。 每条雌虫平均可产 20 多条幼虫。 幼虫早期在料中危害,造成菌丝稀少,微弱。 后期转移到菌丝和子实体。 子实体被害,先在菇柄基部繁殖,后爬上菇柄与菇盖交接处,有的钻入菌褶,被虫蚀成伤痕道,呈淡桔红色。 一朵菇多者常聚 2030 条幼虫,严重影响了蘑菇的质量和产量。 二、外堆翻不均匀,发酵时间过短,消毒不过关。 虽然大部分培养料经过“二次发酵”处理,但在升温阶段菇房发生死角,升温慢或升温达不到要求。 调水时,如果多喷水,造成菇房内湿度偏大。 用旧菇架, 2、头年菇收后没有彻底消毒;水源不清洁,带病虫杂菌;瘿蚊成虫趋光性强,容易飞入菇房附近繁殖;通风透气不良;使用带病虫杂菌的工具,传递污染。 三、水源且清洁之处。 如在屋内建菇床,应加强房内消毒。 用硫磺加敌敌畏 11 熏蒸,隔 5 日反复重蒸。 如用旧的菇架竹木,先用水浸数日,沥干,太阳晒,移入菇房内一齐熏蒸。 或用 2%的五氯酚钠溶液浸泡消毒,有很好的效果。 败物;培菌场地定期喷洒消毒杀虫剂,如敌敌畏等。 出菇房安装纱门纱窗,配合使用黄色粘蝇胶带可以有效阻挡虫源入内,控制外界成虫进入菇场。 次发酵”在前发酵过程中,翻料要均匀,控制培养料的含水量。 在后发酵时,要注意升温及控温阶段的温度、时间,以达到“二次发酵”的目的。 后发酵开始前,把用过的或准备使用的工具一并进房消毒,预防病虫杂菌污染。 运过程中应防止封口纸脱落,并注意轻拿轻放以免袋破口,如发现菌袋有破口或刺孔应立即用粘胶带贴住,以免害虫在破口处产卵危害。 期经常遇上气温回升偏高,要做到及时开门、窗,并向菇房地面、空间喷水,切实做好菇房的通风透气,调节蘑菇生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预防房内温度升高、湿度偏大。 11000 倍 90%的敌百虫或 50%的马拉硫磷乳剂喷拌料,可有效预防害虫的发生。 也可在虫害发生时喷雾床面。 或者用甲醛、敌敌畏 11 混合液 10 毫升/立方米薰蒸,或用 50%辛硫磷乳剂 18001000 倍液喷雾。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