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工程测量学实验指导书5内容摘要:

况更改)。 假设以上数据为已有控制点的已知数据。 设计建筑物的某轴线点 P P2的坐标和高程如下: x1=, x2= yl=, y2= Hl=, H2= 2.测设 [放样 ]数据的计算 设在控制点 A, B 用极坐标法测设轴线点 P1, P2的平面位置及用水准仪测设高程。 在附 表“极坐标法测设数据计算”表中计算所需数据,并画一建筑物轴线测设略图。 3.极坐标法轴线点平面位置测设 (1)安置经纬仪于 A点,瞄准 B 点,变换水平度盘位置使读数为 0176。 00′ 00″;逆时针旋转照准部,使水平度盘读数为 (360176。 1 ),用测钎在地面标出该方向,在该方向上从 A点量水平距离 D1,打下木桩;再重新用经纬仪标定方向和用钢尺量距,在木桩上定出 P1点。 (2)再安置经纬仪于 B 点,用类似方法测设 P2点 (不同之处为瞄准 A点后,照准部顺时针旋转 2 角 )。 (3) 用钢尺丈量 P1, P2点的距离,与根据两点设计坐标算得的两点间水平距离差数不应大于10mm。 4.轴线点高程测设 水准仪安置于与 A点、 P1点、 P2点大致等距离之处, A点木桩上立水准尺,读得后视读数 a,根据 A点的高程 HA,求得水准仪的视线高程 (仪器高程 )Hi: Hi=HA 十 a 则 P1, P2点上水准尺应有读数为: b= Hi一 HP 则 P1, P2点上水准尺应有读数为: b= Hi一 HP 在 P1, P2点旁边 木桩侧面立 水准尺,上下移动水准尺,读数逐渐达到 b 为止。 尺底高程即为点的设计高程,对齐尺底在木桩上划线即为测设点。 五、注意事项 (1) 测设数据各人应独立计算,互相将计算结果进行校核,证明正确无误后再进行测设。 (2) 轴线点的平面位置测没好以后,应进行两点间的距离校核。 (3) 点高程测设实际应采用双面尺法或变仪器高法,两次测设点位差 8mm 以内。 六、 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时,上交“极坐标法测设数据计算” 及“高程测设数据计算”。 极坐标法测设数据计算 边 坐标增量 水平距离 D 坐标方位  水平夹角  Δ x Δ y A— B A— P1 B— A B— P2 — P1— P2 轴 线 测 设 略 图 高程测设数据计算 点号 高程 m 后视读数 a 前视读数 b P1 黑面 黑面 红面 红面 P2 黑面 黑面 红面 红面 实验 九 曲线测 设 一、 目的 与要求 掌握圆曲线主点测设要素及主点里程的计算; 掌握圆曲线主点的测设方法; 掌握偏角法进行圆曲线的详细测设。 二、 组织 与 学时 每组 5 人 ,实验时数为 2 学时。 三、 仪器及用具 每组借 DJ6 经纬仪 1 台 、钢尺 1 把、测钎 2 个、 记录板 1 块。 四、 实验步骤 (一) 已知数据 曲线半径 R=300m,线路右转角α 右 =10176。 40′ ,交点里程 K5+。 细部点间距 l=10m; (二)设数据的准备 根据给定的转角α和圆曲线半径 R 计算曲线测设要素 T、 L、 E; 根据给定的交点里程,计算主点 ZY、 YZ、 QZ 里程; 按偏角法计算各桩详细测设数据 i、 Ci。 (三)实地测设 主点测设 ① 在交点 JD 安置设经纬仪,转动照准部瞄准后视交点,配置水平度盘读数为 0176。 00180。 00,利用 望远镜进行指挥定向,从 JD 出发在该切线方向上量取切线长 T,得 ZY 点,做标记。 ② 转动照准部瞄准前视交点, 利用 望远镜进行指挥定向,从 JD出发在该切线方向上量取切线长 T,得 YZ 点,做标记。 ③ 确定分角线方向: 当路线右转时,顺时针转动照准部至水平度盘读数为 270176。 +α 右 /2 时,此时望远镜视线方向为分角线方向。 在分角线方向上,从 JD 量取外 距 E,定出 QZ 点并做标记。 用偏角法进行圆曲线详细测设 ① 在圆曲线起点 ZY 点安置经纬仪,完成对中、整平工作。 ② 转动照准部,瞄准交点 JD(即切线方向),将水平度盘读数配置为 0176。 00′ 00″。 ③ 根据计算出的第一点的偏角值大小 Δ 1转动照准部,顺时针转动照准部至水平度盘读数为Δ 1;以 ZY 为原点,在望远镜视线方向上量出第一段相应的弦长 C1定出第一点 P1,设桩。 ④ 根据第二个偏角值的大小 Δ 2 转动照准部,定出偏角方向。 以 P1 为圆心,以 C2为半径画圆弧,与视线方向相交得出第二点 P2,设桩。 ⑤ 按照上一步的方法,依次 定出曲线上各个整桩点点位,直至曲中点 QZ,若通视条件好,可一直测至 YZ 点。 比较详测和主点测设所得的 QZ、 YZ 点,进行精度校核。 ⑥ 偏角法进行圆曲线详细测设也可从圆直点 YZ 开始,以同样的方法进行测设。 但要注意偏角的拨转方向及水平度盘读数,与上半条曲线是相反的。 ⑦检查:详测曲中点 QZ 位置和主点放样定出的 QZ 位置比较,横向误差不应大于 米,纵向误差不应超过177。 1000L(L 为曲线长度一半 )。 五、注意事项 细部点测设时,量距是从前一曲线点开始,必须以对应的弦长为半径画圆弧 ,与视线方向相交,获得该点。 由于偏角法存在测设点误差累积的缺点,因此一般由曲线两端的 ZY、 YZ 点分别向 QZ点施测。 注意偏角的拨转方向及水平度盘读数。 六、 上交资料 每人上交一份含有合格计算资料的实验报告。 圆曲线元素及主点里程计算表 细部点放样元素计算 点名 曲线长( m) 里程桩号 偏角法 l= m 测站 偏角 Ci 测设后的检验数据 桩距检查 偏角法 QZ 点符合情况 桩号 i 桩号 i+1 Ci 检测桩距 较差 mm 备注 ZY QZ fy(cm) fx(cm) fy限差 fx限差 YZ QZ fy(cm) fx(cm) fy限差 fx限差 结论 实验 十 建筑基线测设 一、 目的 与要求 1.建筑基线设计及测设要素 计算。 2.实地测设建筑基线并进行检核校正。 二、 组织 与 学时 每组 5 人 ,实验时数为 2 学时。 三、 仪器及用具 每组借 DJ6 光学经纬仪 1 台 , 钢尺 1 把, 记录板 1 块, 木桩、小铁钉若干。 四、 实验步骤 基线设计 ① 在图纸上根据控制点位置和建筑物轴线位置设计一条“三点一线”建筑基线,须满足: ; 物细部点;。 ② 设计基线点坐标,制定放样方案。 测设数据的准备 ① 准备控制点 资料。 ② 选择测站点和定向点。 ③ 计算极坐标法放样点位所需测设数据。 根据附近已有控制点测设建筑基线 ① A 、 B 为附近的已有控制点, P P P3 为选定的建筑基线点。 ②用经纬仪和钢尺按极坐标法测设 P1 、 P P3 点。 ③检验基线点在同一直线上 并校正。 测∠ P1P2P3 与 180176。 之差,大于限值177。 20″须校正。 ④检验基线边长并校正。 测基线边长 P1P P2P3,误差大于 1/10000 须校正。 五、注意事项 设计数据、设计方案应事先做好,测设过程的计算数据要现场计算,且保证计算无误。 根据设计方案,领取相应的仪器、工具。 若放样结果不满足要求,需返工重做。 六、 上交资料 每人上交一份含有合格计算资料的实验报告。 建筑基线放样数据表 边 坐标增量 水平距离 D 坐标方位  水平夹角  Δ x Δ y A— B A— P1 B— A B— P2 B— A B— P3 P1— P2 P2— P3 基 线 测 设 略 图 测设后的检验数据 角度检核 测 站 目 标 竖盘 位置 水平度盘 读数 176。 ′ ″ 半测回 水平角 176。 ′ ″ 一测回 水平角 176。 ′ ″ 修正量 P2 P1 P3 P1 P3 距 离 检 核 距离段 设计距离 实测距离 修正量 建筑基线校正略图 P1— P2 P2— P3 实验十一 横纵断面测量 一、实验目的 (3) 掌握横断面测量的基本方法; (4) 掌握纵断面测量的 基本方法; (5) 掌握横纵断面图的绘制方法。 二、 组织 与 学时 每组 5 人 ,实验时数为 2 学时。 三、仪器及工具 DS3 水难仪 1 台,水准尺 1 对、记录板 1 块,斧子 1 把,木桩 6 只,计算器 1 只。 四、实验步骤 ⑴ 指导教师现场讲解测量过程、方法及注意事项。 ⑵ 在给定区域,选定一条约 200m长的路线,在两端点钉木桩。 用皮尺量距,每 20 m处钉一中桩,并在坡度及方向变化处钉加桩,在木桩侧面标注桩号。 起点桩桩号为 0+000。 ⑴ 水准仪安置在起点桩与第一转点间适当位置作为第一站( I),瞄准(后视)立在附 近水准点 BM上的水准尺,读取后视读数 a (读至毫米 ),填入记录表格,计算第一站视线高 HI( =HBM+a)统筹兼顾整个测量过程,选择前视方向上的第一个转点 TP1,瞄准(前视)立在转点 TP1上的水准尺,读取前视读数 b(读至毫米 ),填入记录表格,计算转点 TP1的高程( HTP1=HIb)。 ⑵ 再依此瞄准(中视)本站所能测到的立在各中桩及加桩上的水准尺,读取中视读数 Si(读至厘米 ),填入记录表格,利用视线高计算中桩及加桩的高程( Hi=HISi) 图 101 纵断面测量 ⑶ 仪器搬至 第二站( Ⅱ ),选择第二站前视方向上的 2 号转点 TP2。 仪器安置好后,瞄准(后视) TP1上的水准尺,读数,记录,计算第二站视线高 HII;观测前视 TP2 上的水准尺,读数,记录并计算 2号转点 TP2 的高程 HTP2。 同法继续进行观测,直至线路终点。 ⑸ 为了进行检核,可由线路终点返测至已知水准点,此时不需观测各中间点。 每人选一里程桩进行横断面水准测量。 在里程桩上,用方向架确定线路的垂直方向,在中线左右两侧各测 20 m,中桩至左、右侧各坡度变化点距离用皮尺丈量,读至分米;高差用水准仪测定,读至厘米,并将数据 填入横断面测量记录表中。 图 102 纵断面测量 外业测量完成后,可在室内进行纵、横断面图的绘制。 纵断面图:水平距离比例尺可取为 1︰ 1 000,高程比例尺可取为 1︰ 100;横断面图:水平距离比例尺可取为 1︰ 100,高程比例尺可取为 1︰ 100。 纵横断面图绘制在格网纸上。 (横断面图也可在现场边测、边绘并及时与实地对照检查)。 五、注意事项 ⑴ 中间视因无检核条件,所以读数与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互相核准,避免出错。 ⑵ 横断面水准测量与横断面绘制,应按线路延伸方向划定左右方向,切勿弄错,横 断面图绘制最好在现场绘制。 ⑶ 线路往、返测量高差闭合差的限差应按普通水准测量的要求计算,式中 n 为测站数。 超限应重新测量。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将小组成果路线纵断面水准测量记录 计入实验报告相应表格,并绘制 纵 横 断面图 附在实验报告上, 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测 量 实 验 指 导 书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 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