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2、菇,最后变成褐色软腐状,并有褐色液体溢出,散发出恶臭气味,继而腐烂。 防治方法:出现病害后,及时拔除病菇和菌体,停止喷水,交替喷施 50%多菌灵 500 倍液、50%施保功 8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等。 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过空气、土壤、喷水、堆肥等途径传播。 特别是使用不清洁的水喷雾,不通风或者通风过少,都容易发病。 发病时菇体上出现针眼状病斑,后迅速扩大,变成褐色块状并腐烂。 防治方法:喷水时使用清洁水,平时加大通风量,避免棚内湿度超过 90%。 褐斑病又叫干泡病、轮枝霉病等。 双孢菇从感病到出现褐色病斑,约需 2 周的时间。 开始先在菇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的针头大小 3、的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现灰色。 防治方法:喷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软腐病子实体受到感染后,逐渐变为褐色,直至腐烂。 防治方法:减少床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向患病部位撒石灰粉;喷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主要虫害螨类螨类对食用菌生长危害很大。 螨类个体小,繁殖力极强,常潜入料内咬食菌丝体,严重时能把菌丝体吃光,并传染各种霉菌,肉眼看到时,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防治方法:培养料进棚前后或发生虫害时,用 500 倍1000 倍三氯杀螨醇喷洒处理,也可用 2%敌敌畏熏蒸。 菇蚊幼虫白色,头部黑色发亮;成虫黑色,长约 2行很快。 完成一 5、萎缩变黑,病部一般不出菇。 后期,覆土层上会出现一粒粒红褐色、外观似胡桃肉的子囊果。 发生严重时,培养料暗褐色,湿腐状,散发出强烈的漂白粉气味。 防治方法:胡桃肉状菌发生后,床面应停止喷水,使土面干燥,挑去胡桃肉状菌的子实体,换上新土。 待室温下降到 16以下时,再按常规管理。 在发病严重的菇床上,应用 50%多菌灵 800 倍药液、20%克霉灵 400 倍液喷雾。 鬼伞俗称野蘑菇,鬼伞系草腐性真菌。 它的危害主要是消耗料内养分,与食用菌争夺生存空间。 一般发生在播种后 4 天6 天,科面上有零星的黑色伞状子实体出现比较正常,但如果过于稠密,说明培养料没有处理好,堆料 过低,采用了霉变麦草,料内温度过高,堆料 6、中游离氨含量高。 防治方法:堆制好培养料,提高堆温,降低氨气含量,防止培养料过生、过湿,以便抑制鬼伞的发生和生长。 菇床上产生鬼伞后,应及时摘除;若鬼伞大发生,可用 2%5%的甲醛溶液进行防治。 白色石膏霉又名臭霉菌。 初为双斑块状浓密的菌丝,逐渐变成深黄色面粉状,有一种刺鼻的臭味。 防治方法:增加过磷酸钙的用量,降低培养料的 ;局部发生后,喷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青霉菌是刚刚播种后经常出现的污染杂菌。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通常首先感染菌种造成播种失败。 发生时,首先由青霉分生孢子,在 1 天2 天内迅速萌发成菌丝体,繁殖迅速,很快就长出绿色孢子。 防治方法:播种时,菌种不要埋藏太深,要注意通风、降温、保湿。 黄霉菌黄霉菌种类较多,菌丝体初期呈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危害是溶解蘑菇菌丝体。 主要由于培养料过厚,含水量高。 黄霉菌容易发生蔓延,也同样感染菌种。 防治方法:同青霉菌。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