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栽培 培料发酵内容摘要:

2、50 厘米以内的料温,正常情况下料温会升高到 70 摄氏度,如达不到此温度,要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发酵期间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翻堆,并补充辅助原料,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和 堆后的第二天,料温开始上升,第三天料堆中心温度达到最高点(74氏度),在达到此温度的情况下,建堆 6后可进行第一次翻堆。 翻堆前一天在料堆上部先浇水,翻堆时再逐层浇水,堆好后在其周围要有少量水流出来,说明补水量合适。 建堆时仍然从第四层至第八层加入余下的尿素。 第一次翻堆 2 天后,料温最高可达75氏度。 第一次翻堆后 5,进行第二次翻堆。 第二次翻堆的重点是调整水分,含水量以用手紧握培养料,可挤出 3水为宜。 雨天盖塑料布,要 3、用木棍支起来,使料里面透气,防止厌气发酵,保持料温在 60氏度。 一般第二次翻堆 4后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上。 如果有粪块,要捣碎后再拌入。 第三次翻堆后 4 天,进行第四次翻堆。 首先检查料堆的含水量,方法是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 1水正合适,水分不够,用 1%的石灰水调节。 水分过大,先摊晾片刻,到水分合适时再建堆。 同时配制浓度为 敌敌畏,喷洒灭虫。 第四次翻堆后 3,料内温度仍在 50 摄氏度左右并趋向平稳,进行最后一次翻堆,翻堆时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为 60%时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残存的氨气和害虫,如氨味可重用甲醛中和,如有虫可用 敌畏灭虫。 培养料从堆制到进房,一般要翻堆 4,每次翻堆间隔时 4、间通常为 7、6、5、4、3 天。 在堆制过程中,培养料的水分要先湿后干,料堆要先大后小,翻堆间隔时间要先长后短,遵循这一原则,堆温可长期维持在 50 摄氏度以上。 (2)二次发酵(后发酵)后发酵过去一般是经过人为空间加温,使料加快升温速度。 现在一般用塑料大棚栽培,通过光照自然升温就可以了。 发酵好的料趁热移入棚内,堆成小堆,每堆数量刚好辅一床面。 待料升温到 60 摄氏度时,保持 6 小时,以进一步杀死杂菌与害虫,切勿超过 70 摄氏度,以免伤害有益微生物,然后让料温降至 52 摄氏度,保持 4 天,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每天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 若料偏干,可根据料的酸碱度喷石灰水。 之后,开始铺料。 料的厚度为 25米。 摊好料后要轻轻拍实。 后发酵好的料应呈棕红色,且有大量白色粉末状放线菌,有甜面包味,含水量约 60%用手握之,指缝中有水纹。 能握之成团,抖之即散, 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