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肥”及其施用技巧内容摘要:

1、肥”及其施用技巧科学施肥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水稻施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实践中一定要因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因子和栽培条件等灵活掌握。 大家知道:水稻对肥料的需求表现在营养时期、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 如早稻生育期短,需肥量相对要少,施肥要早而集中。 中稻、晚稻生育期较长,需肥量大,吸收强度大,则应增加追肥次数,提高追肥比例。 水稻氮、磷、肥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出现在三叶期,有时氮、钾的营养临界期还出现在幼穗分化和幼穗形成期。 水稻的营养最大效率期出现在长穗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的阶段,也是需肥的关键时期。 据研究,每生产 100 公斤稻谷,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 斤,磷 2、 斤,钾 斤。 根据水稻的以上需肥特点,生产上要在施足基肥基础上,切实注意施好三肥,即分蘖肥、穗肥、粒肥。 一、适时早施分蘖肥。 水稻从移栽至幼穗开始分化前的追肥叫分蘖肥。 分蘖肥要求追施时间早、数量足,一般分蘖肥的用量占追肥总量的 50因为分蘖期是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营养的第一高峰期,又由于水稻生育前期气温、水温、土温都较低,养分释放慢,追肥量太少难以满足水稻对养分的需要。 只有适时早施才利于水稻早分蘖、多分蘖,降低分蘖节位,为争穗长、粒重创造条件。 分蘖肥在水稻栽后 7施用,每亩施用尿素 5斤。 底肥不足的可适当增施,但切忌过量追肥,以防中后期过旺生长,贪青晚熟。 二、巧妙施用穗肥。 水稻从幼穗开始分化到抽 3、穗以前的追肥叫穗肥。 这一时期是氮素吸收的第二个高峰期,科学施好穗肥不仅能起到保花增粒,促进穗大粒多的作用,而且能防止贪青和倒伏的发生。 在技术上要做到几点,一是地力好、底肥足、分蘖多的田不施;二是早晨叶不挂露水,中午叶片挺直,叶色淡黄的要施;三是阴雨天不施,晴天抢施。 施用时间为水稻圆秆期,每亩施尿素 3用 酸二氢钾溶液每亩 50 公斤均匀喷于叶面。 三、酌情追施粒肥。 水稻抽穗后的追肥叫粒肥又称壮籽肥。 酌情追施粒肥能有效地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增进粒重。 但要注意的是,苗不黄的不施,阴雨天不施,有病害的田不施。 要选择晴天下午喷施 1%的尿素溶液,或 1:500倍的惠满丰活性液肥,每亩 50 公斤喷雾。 对于已发纹枯病、稻温病的稻田,要选用菌核净、异稻瘟净、纹枯净、农抗 120、消菌灵等农药交替喷施,及时防控。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