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矮缩病内容摘要:

1、状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 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 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 病叶症状表现为两种类型。 白点型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 始病叶以上新叶都出现点条,以下老叶一般不出现。 扭曲型在光照不足情况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 孕穗期发病,多在剑叶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点条,穗颈缩短,形成包颈或半包颈穗。 病原 称 水稻矮缩病毒,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病毒粒体为球状多面体,等径对称,大小 75体内含有双链核糖核酸。 病毒钝化温度 40稀释限点 1000,体 2、外存活期 48 小时。 颊毒粒体多集中在病叶的褪绿部分。 在白色斑点的叶部细胞内,含有近球形内含空胞的 X 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 以黑尾叶蝉为主。 带菌叶蝉能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染。 黑尾叶蝉在病稻上吸汗最短获毒时间分钟。 获毒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 20时为 17 天,。 水稻感病后经一段潜育期显症,苗期气温 潜育期11,28为 6期至分蘖期感病的潜育期短,以后随龄期增长而延长。 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翌春羽化迁回稻田为害,早稻收割后,迁至晚稻上为害,晚稻收获后,迁至看麦娘、冬稻等 38 种禾本科植物上越冬。 带毒 3、虫量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子。 水稻在分蘖期前较易感病。 冬春暖、伏秋旱利于发病。 稻苗嫩,虫源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国际 26 等。 (2)要成片种植,防止叶蝉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 早稻早收,避免虫源迁入晚稻。 收割时要背向晚稻。 (3)加强管理,促进稻苗早发,提高抗病能力。 (4)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压低越冬虫源。 (5)治虫防病。 及时防治在稻田繁殖的第一代若虫,并要抓住黑尾叶蝉迁飞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的高峰期,把虫源消灭在传毒之前。 可选用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 667 35%速虱净乳油 100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 100g,对水 50L 喷洒,隔 3 1 次,连防 1。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