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矮缩病内容摘要:
1、状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 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 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 病叶症状表现为两种类型。 白点型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 始病叶以上新叶都出现点条,以下老叶一般不出现。 扭曲型在光照不足情况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 孕穗期发病,多在剑叶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点条,穗颈缩短,形成包颈或半包颈穗。 病原 称 水稻矮缩病毒,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病毒粒体为球状多面体,等径对称,大小 75体内含有双链核糖核酸。 病毒钝化温度 40稀释限点 1000,体 2、外存活期 48 小时。 颊毒粒体多集中在病叶的褪绿部分。 在白色斑点的叶部细胞内,含有近球形内含空胞的 X 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 以黑尾叶蝉为主。 带菌叶蝉能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染。 黑尾叶蝉在病稻上吸汗最短获毒时间分钟。 获毒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 20时为 17 天,。 水稻感病后经一段潜育期显症,苗期气温 潜育期11,28为 6期至分蘖期感病的潜育期短,以后随龄期增长而延长。 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翌春羽化迁回稻田为害,早稻收割后,迁至晚稻上为害,晚稻收获后,迁至看麦娘、冬稻等 38 种禾本科植物上越冬。 带毒 3、虫量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子。 水稻在分蘖期前较易感病。 冬春暖、伏秋旱利于发病。 稻苗嫩,虫源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国际 26 等。 (2)要成片种植,防止叶蝉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 早稻早收,避免虫源迁入晚稻。 收割时要背向晚稻。 (3)加强管理,促进稻苗早发,提高抗病能力。 (4)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压低越冬虫源。 (5)治虫防病。 及时防治在稻田繁殖的第一代若虫,并要抓住黑尾叶蝉迁飞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的高峰期,把虫源消灭在传毒之前。 可选用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 667 35%速虱净乳油 100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 100g,对水 50L 喷洒,隔 3 1 次,连防 1。 专利查询。水稻矮缩病
相关推荐
1、分布与为害水稻白叶枯病,俗名剥叶瘟、游火、地火等,全国南北各稻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稻叶焦枯,造成严重减产,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 由稻黄单胞杆菌起。 我国曾先后发现茭白和李氏禾为自然寄主植物。 症状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 初期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脉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 空气潮湿时
1、、节水灌溉技术水稻生育期灌水应采用节水技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溉排水,主要分为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深水孕穗抽穗、潜水成熟。 返青期由于移栽时秧苗根部受损,吸收水分少,而叶片蒸发量大,秧苗移栽后必须深水返青。 以防止生理失水,水深大约在 23 厘米为宜。 如果灌水过深,养分分解慢,对分蘖不利;孕穗抽穗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对水分反应更加敏感。
实实地作好控辍保学工作。 继续加强学籍管理,严把学额流动关。 教导处建立并完善用微机管理的比较科学、规范、详细的学生学籍、学生名册档案资料。 对学生的正常流动和辍学实行动态管理。 严把休、 转、手续关。 要求转出转入的学生及家长或所在学校必须开回回执证明。 定期例会研究对策,家访动员严防死保。 针对我校控辍保学的形势,学校班子要在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例会 3 次,通报情况,研究对策。
柱体状硬纸盒)装 80g 8 元 大包装(手提袋式 内有四盒小包装) 35 元 产品包装 主题颜色:绿色(健康 希望 天然) 材料:深加工塑料,内置塑料托盘,另附赠一个一次性夹子,打破传统手抓使用存在的卫生安全隐患。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规格 主体颜色(背面中间透明部分含企业信息生产信息等) 包装正面信息(含统一的商标标志 味道标签和背景图案) 附加品 产品导入成长期 方便包装 原味 烧烤 五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