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防治内容摘要:

布与为害:水稻白叶枯病,俗名剥叶瘟、游火、地火等,全国南北各稻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稻叶焦枯,造成严重减产,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 症状: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 初期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脉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 空气潮湿时,新鲜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 发病规律: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 播种病稻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 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便渗入其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 病斑上的溢浓,可借风、雨、露水和叶片接触等进行再侵染。 最适宜流行的温度是 2630。 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暴风雨造成稻叶大量伤口,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害常发田、低洼易涝田要选用抗病品种。 1%中生菌素 50 倍液(三开一冷),浸种 1224 小时。 好秧田位置,搞好水浆管理,严防淹苗。 在移栽前 710 天,用 1%中生菌素300500 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 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每亩用 100 克,加水 50千克喷雾。 稻拔节后,对感病品种要早检查,若发现发病中心,应及时施药防治,大风雨后受淹稻田要喷药保护,所用药剂同秧田。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