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的防治内容摘要:

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俗称“红僵苗”、“铁锈病”。 近年来该病在各地发生加重,一般受害田减产 1。 该病一般在秧苗移栽后 10开始发生,病程短的 1 个月左右,长的达两个月。 症状为秧苗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生长不良,僵苗不发,甚至发生死苗。 病株地上部分矮小,分蘖减少或不分蘖。 开始时叶色浓绿,以后下部叶片沿中脉出现赤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致使整张叶片干枯、变焦,远望像“火烧田”。 稻根开始为深褐色,后变黑、腐烂发臭。 引发赤枯病的原因,一是施用生肥过多,稻苗根系中毒;二是土壤严重缺少磷、钾、锌,稻株营养失调;三是长期深水灌溉,耕层糊烂,根不下扎,土壤缺氧;四是土壤瘠薄,冷、板、瘦,致使水稻根系发育不良。 防治措施:见病后立即喷施惠满丰,每亩用 100升,对水 500 倍,同时每亩施硫酸锌 1 公斤,降解有毒物质,增强根系活力,促进秧苗转化。 增施磷钾锌肥。 缺磷的每亩施过磷酸钙 25 公斤,缺钾的每亩施氯化钾或硫酸钾10 公斤,缺锌的每亩施硫酸锌 1 公斤。 提倡基施磷钾锌肥,因为赤枯病大多数发生在苗期,基施效果好。 也可以在见病后追施。 排水露田,透气增氧。 如果稻田浮泥深,冒气泡,有臭味,应及时排水软蹲,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秧苗新根发生。 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施用。 大力推行秸秆还田。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