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齿矮病内容摘要:

状又称裂叶矮缩病。 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 染病株矮化,叶尖旋转,叶缘有锯齿状缺刻。 苗期染病心叶的叶尖常旋转 10 多圈,心叶下叶缘破裂成缺口状,多为锯齿状。 分蘖期染病植株矮化,株高仅为健株 12,叶片皱缩扭曲,边缘呈锯齿状,缺刻深约 般不超过中脉,一片叶上常现 3缺刻,有时多达 13 个。 有些品种于拔节孕穗期发病,在高节位上产生 1 至数个分枝,称“节枝现象”,分枝上抽出小穗,多不结实。 有时叶鞘叶脉肿大,病株开花延迟,剑叶缩短,穗小不实。 病原 称 稻裂叶病毒,属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大小 50有双链的核糖核酸。 钝化温度 60,稀释限点 100000 倍,病毒在稻叶韧皮部细胞中生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传毒媒介主要是褐飞虱(传毒率为 55%,病毒在虫体内循回期 10 天,能终身传毒,但不能经卵传至下一代,有间隙传毒现象有,间隙期 1,水稻感染病毒后经 13潜育才显症,潜育期长短与气温相关。 发病程度与带数量有关。 在田间此病有双重或三重感染或复合侵染情况,即同一植株上可以受齿矮病毒及其他病毒多重侵染,出现单独症状或协生症状。 本病毒除侵染水稻外,还可侵染麦类、玉米、甘蔗、稗草、李氏禾等。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