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秆潜蝇内容摘要:
1、名 翅目,黄潜叶蝇科。 别名稻秆蝇、稻钻心蝇、双尾虫等。 分布在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 寄主水稻、小麦、看麦娘、早熟禾、稗草等。 为害特点以幼虫蛀入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幼穗。 苗期受害长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为纵裂长条状,致叶片破碎,抽出的新叶扭曲或枯萎。 受害株分桑增多,植株矮化,抽穗延迟,穗小,秕谷增加。 幼穗形成期受害出现扭曲的短小白穗,穗形残缺不全或出现花白穗。 近年该虫为害呈上升的趋势。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展 56鲜黄色。 头部、胸部等宽,头部背面有 1 钻石形黑色大班;复眼大,暗褐色;触角 3 节,基节黄褐色,第二节暗褐色,第 3 节黑色膨大呈 2、圆板形,触角芒黄褐色,与触角近等长。 胸部背面具 3 条黑色大纵斑,腹部纺锤形,各节背面前缘具黑褐色横带,第 1 节背面两侧各生 1 黑色小点。 体腹面浅黄色。 翅透明,翅脉褐色。 足黄褐色,财节末端暗黑色。 卵长 色,长椭圆形。 末龄幼虫体长约 6纺锤形,浅黄白色,表皮强韧具光泽。 尾端分两叉。 蛹长 6黄褐色至黄褐色,上具黑斑,尾端也分两叉。 生活习性福建年生 23 代,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浙江等地年生 3 代。 湖南新宁一带翌年 3 月底一 4 月上旬,成虫把卵产在秧苗上,4 月中旬孵化,初孵幼虫借露水沿叶背向下移动侵入心叶为害直至 5 月中旬化蛹,6 月羽化。 二代幼虫于 6 月下旬一 7 月上旬孵化, 3、为害孕穗及抽穗期的水稻。 第二代成虫羽化不整齐,羽化后飞至红薯田,9 月下旬一 10 月陆续到马铃薯、秋养、秋菜、看麦娘及早播冬小麦叶片上产卵。 卵散产,一般一叶一卵。 冬暖夏凉的气候适其发生,日均温 35以上,幼虫发育受阻。 多露、阳光不足、环境潮湿、田水温度低为害重。 海拔 3000m 以上的山区受害更重。 防治方法(1)单季稻、双季稻混栽山区尽量不种单季稻,可抑制发生量。 (2)采用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巧治秧田的策略。 一代为害重且发生整齐,盛期也明显,对防治有利。 成虫盛发期、卵盛孵期是防治适期,当秧田每 或本田每 100 丛有虫 12 头或产卵盛期末,秧田平均每株秧苗有卵 ,本田平均每丛有卵 2 粒时开始防治成虫喷洒 80敌敌畏乳油或 50杀螟松乳油,每 667水 50治幼虫用 40乐果乳油 1502000雾,也可用 50杀螟松乳油,每 667药 100水 50田可用 3克百威颗粒剂,每的 7细土 20施。 对带卵块的秧田,可用 40乐果乳油 250 倍液浸秧根 1 分钟,也可用 50杀螟松乳油 300倍液或 36克螨蝇乳油 1000 倍液浸秧根。 浸秧时间需根据当时温度、秧苗品种及素质先试验后再确定,以防产生药害。 专利查询。水稻稻秆潜蝇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整理版]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平台的外文翻译
姓名: 唐建芳 指导教师: 黄墩惠、董海兵 职 称: 副教授、讲师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班 级: 电子能抿纷棋急狈族台立回碌厄射蔷甚捅敌獭臼歌涸干神使豪铡凡缀论竿追城埋澄测獭弦谨板闺部簿咒胞那沛告巍马珠伪氛腮篙咬荤可肋烽洛噎综尔夕 Integrated NI PXI and LabVIEW, NI TestStand 基于 LabVI EW虚拟仪器平台的外文翻译 2020届毕业设计(论文)
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
1、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 因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为害不断扩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可减产 510%左右。 但是该病的病源菌含有色毒素,降低了稻米品质。 一、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 12 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