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内容摘要:
1、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 因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为害不断扩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可减产 510%左右。 但是该病的病源菌含有色毒素,降低了稻米品质。 一、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 12 粒,多则每穗 10 多粒。 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 34 倍的菌块。 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 2、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二、病原及侵染特点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 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 78 月份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 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 病菌在 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 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 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 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偏施氮肥过晚过多也利于发病。 栽培晚熟品种或插秧过迟能增加感病机会。 三、稻不 3、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 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拨除并深埋。 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应进行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 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 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 可采用 70%抗菌 402,2000 倍液浸种 48 小时,捞出后催芽、播种;或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种 48 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或用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种 24 小时后捞出催芽、播种。 四、田间药剂防治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应选在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 5 天左右。 亩用 5%井岗霉素水剂 100150 毫升加水 50 公斤各喷雾 1 次。 %多菌酮可湿性粉剂 150 克;或每亩用 18%多菌酮乳粉 500 克加水 60公斤,在水稻孕穗期喷雾。 该药是目前药剂中防治效果最好的。 0%菌剂 100150 克,加水 5075 公斤,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 1 次。 专利查询。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整理版]基线调查实施方案: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握郝坏忘绘醋叉荤委篙贰驴炎迂噪朔天哺甘炼掂心投英挚携霹砰躇匿集澄柴腋摔趴 六、 数据收集、录入、整理和传输 基线调查实施方案: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2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基线调查实施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组 2020年 5月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基线调查实施方案一、背景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