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防治内容摘要:

布与为害: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 是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 症状:为害水稻各部分,在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 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 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近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慢性型病斑,多为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 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坏死。 在穗茎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 种子上的病菌易诱发苗瘟。 露天堆放的稻草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 病菌的发育最适温度为 2528;湿度高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迟施氮肥等,均易诱发稻瘟病。 防治方法: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种植。 水。 施肥原则为底肥足,追肥早,多施农家肥,增施磷钾肥。 田间宜湿润为主,干干湿湿,适时晒田,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是稻种预浸 12 小时后,用 300400 倍强氯精液浸种 12 小时;二是用 50%多菌灵 100 克兑水 50 千克,浸种 30 千克,浸 4860 小时。 0%三环唑粉剂 100 克或 40%富士 1 号乳油 6070 毫升加水5060 千克喷雾。 重病田需喷 2 次,间隔期为 710 天。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